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之法律属性新探

被引:20
作者
田宏杰 [1 ,2 ]
庄乾龙 [3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2]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报告; 法律属性; 证据;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4.03.021
中图分类号
D926.3 [检察院];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虽然我国相关司法解释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定性为参考性资料,但是我国学术界对此仍存在不同的认识。从实体法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是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实体法立法的重要依据;从程序法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执行机关作出裁决与实施矫正的依据;从证据法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是人民法院给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重要依据,属于量刑证据;从刑事一体化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体现了诉讼程序的完整性,具备证据的属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超越与突破: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机制研究——兼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公诉体系的构建 [J].
田宏杰 ;
温长军 .
法学杂志, 2012, 33 (11) :120-127
[2]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 [J].
陈立毅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 (06) :73-82
[3]   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调查制度 [J].
盛长富 ;
郝银钟 .
社会科学家, 2012, (02) :92-95
[4]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定位与审查 [J].
张静 ;
景孝杰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05) :102-105
[5]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分析 [J].
罗芳芳 ;
常林 .
法学杂志, 2011, 32 (05) :106-108
[6]   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工作的调研及建议 [J].
谭京生 ;
赵德云 ;
宋莹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06) :33-38+11
[7]   论饮食对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影响 [J].
刘炯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02) :32-35
[8]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 [J].
王蔚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01) :49-51
[9]   论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 [J].
汪贻飞 .
当代法学, 2010, 24 (01) :48-58
[10]   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若干问题初探 [J].
吴燕 ;
吴翎翎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 (05)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