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板印象”到“关系型歧视” 美国性少数群体就业歧视诉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被引:6
作者
陆海娜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性少数群体; 就业歧视; 平等就业权; 刻板印象; 关系型歧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71.2 []; DD911 [];
学科分类号
0301 ; 03 ;
摘要
性少数群体在就业市场上是易遭受歧视的弱势人群,而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较少,不利于保护性少数群体的平等就业权。美国联邦法院关于性少数群体就业歧视诉讼的判决经历了一个从"性别刻板印象"到"关系型歧视"的理论发展,这是美国《民权法》第七章"以绩效为基础的职场"理念的体现,也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民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和同性恋运动推动的社会法律环境变化的结果。我国虽然整体情况与美国十分不同,但劳动法的反歧视条款同样以"绩效"为用人标准来平衡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并且在性少数群体争取权利的进程方面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可以引入"刻板印象"和"关系型歧视"等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660 / 167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3]   论平等就业权司法救济体系的构造 [J].
李雄 .
河北法学, 2017, 35 (10) :2-18
[4]   就业中的性别认同歧视:美国经验及启示 [J].
卢杰锋 .
妇女研究论丛, 2016, (04) :80-87
[5]   美国职场性骚扰雇主责任的判例法分析 [J].
卢杰锋 .
妇女研究论丛, 2016, (02) :71-79
[8]   德国法上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兼论对我国的启示 [J].
娄宇 .
清华法学, 2014, 8 (04) :47-66
[10]   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 [J].
阎天 .
中外法学, 2012, 24 (03) :56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