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克拉通东南缘新元古代陆缘弧型TTG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21
作者
姜杨 [1 ]
赵希林 [1 ]
林寿发 [2 ]
Donald WDAVIS [3 ]
邢光福 [1 ]
李龙明 [2 ]
段政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2]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Waterloo,Canada,NLG
[3]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Ottawa,Ontario,KAE
关键词
陆缘弧型TTG岩石组合; 新元古代; 金华罗店; 钦杭结合带; 扬子克拉通东南缘;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4.08.008
中图分类号
P587 [岩石分布、区域岩石志];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4 ;
摘要
在扬子克拉通东南缘的江山-绍兴结合带沿线多处出露新元古代深成杂岩,以往被认为是沿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碰撞缝合带侵入的板内型深成岩类。本文选择其中的浙江金华罗店中酸性深成杂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提出它们属TTG岩石组合,包括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T1T2G1)和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组合(G2QM)两类,普遍以明显富集Rb、Ba、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强烈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δCe为弱负异常或无异常,属典型的弧岩浆岩类。T1T2G1组合富钠贫钾,εNd(t)值=+2.6+9.4,Mg#值为41.5~63.1,推断由玄武质俯冲板片脱水部分熔融而成,并受到地幔楔橄榄岩熔体的混染。G2QM组合与T1T2G1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但又明显富K2O(2.75%5.08%)、LILE和LREE,低Mg#值(27.2~52.31)和εNd(t)值(+1.7+2.0),应是T1T2G1源区继续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未受到明显的地幔楔橄榄岩混染。测得花岗闪长岩(G1)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841±10Ma,奥长花岗岩(T2)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793±13Ma,前人报道之花岗岩(G2)年龄为832±44Ma,结合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说明T1T2G1和G2QM组合是由新元古代古华南洋向扬子东南缘持续俯冲形成的。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结果,提出金华罗店与诸暨璜山、绍兴平水等地的深成杂岩共同构成了扬子克拉通东南缘一条长达200km的青白口纪(930~793Ma)陆缘弧型深成杂岩带,反映迟至793Ma前仍存在强烈的洋壳俯冲,扬子克拉通尚未与华夏地块发生碰撞拼合,且T1T2G1-G2QM组合的出现指示洋壳俯冲正处于早-中期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461 / 147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1]   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沉积时代研究 [J].
徐先兵 ;
张岳桥 ;
舒良树 ;
贾东 ;
王瑞瑞 ;
许怀智 .
地层学杂志, 2010, 34 (03) :254-267
[12]   江南造山带形成过程中若干新元古代地质事件 [J].
周金城 ;
王孝磊 ;
邱检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9, 15 (04) :453-459
[13]   LA-MC-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定年技术 [J].
侯可军 ;
李延河 ;
田有荣 .
矿床地质, 2009, 28 (04) :481-492
[14]   江山-绍兴拼合带平水段可能存在新元古代早期板片窗岩浆活动:来自锆石LA-ICP-MS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J].
陈志洪 ;
郭坤一 ;
董永观 ;
陈荣 ;
李龙明 ;
梁一鸿 ;
李春海 ;
俞锡明 ;
赵玲 ;
邢光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994-1008
[15]   浙江平水群角斑岩的成因: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制约 [J].
陈志洪 ;
邢光福 ;
郭坤一 ;
董永观 ;
陈荣 ;
曾勇 ;
李龙明 ;
贺振宇 ;
赵玲 .
科学通报, 2009, 54 (05) :610-617
[16]   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 [J].
周金城 ;
王孝磊 ;
邱检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01) :64-72
[17]   变质玄武岩体系相平衡及矿物-熔体微量元素分配:限定TTG/埃达克岩形成条件和大陆壳生长模型 [J].
熊小林 ;
韩江伟 ;
吴金花 .
地学前缘, 2007, (02) :149-158
[18]   豫西宜阳地区TTG质片麻岩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质学 [J].
第五春荣 ;
孙勇 ;
林慈銮 ;
柳小明 ;
王洪亮 .
岩石学报, 2007, (02) :253-262
[19]   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沉积超覆作用及其开启年龄新证据 [J].
王剑 ;
曾昭光 ;
陈文西 ;
汪正江 ;
熊国庆 ;
王雪华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4) :1-7
[20]   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 [J].
舒良树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4) :41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