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形成机理
被引:28
作者:
何生
[1
]
杨智
[1
,2
,3
]
何治亮
[4
,3
]
武恒志
[5
,3
]
王芙蓉
[1
,3
]
孟闲龙
[4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4]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5]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作用;
次生溶蚀孔隙;
超压顶面;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准噶尔盆地腹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压顶面附近(现今埋深4400~6200m,温度105~145℃)砂岩中广泛出现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与超压流体活动关系密切.由于超压封闭和释放引起其顶面附近砂岩中的孔隙压力和水化学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导致碳酸盐沉淀和易溶矿物溶解过程交替出现.根据腹部地区超压顶面附近深埋砂岩成岩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储集物性、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烃源岩热演化模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是主要的胶结成分,长石类成分的次生溶蚀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纵向上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出现15%~30%含量的地层厚度范围约在邻近超压顶面之下100m至之上大于450m,碳酸盐胶结物出现大于25%含量高值带分布在靠近超压顶面向上的250~300m的地层厚度范围,超压顶面附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值的深度范围也是次生溶蚀孔隙(孔隙度10%~20%)发育带的范围;因晚白垩世以来深部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导致在超压顶面附近砂岩晚成岩作用阶段深部富含碳酸盐的超压流体频繁活动,所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受到了明显的与深部生烃增压有关的超压热流体和有机脱羧作用的影响;超压流体多次通过超压顶面排放,使得超压顶面附近砂岩遭受了多期酸性流体溶蚀作用过程,形成了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
引用
收藏
页码:759 / 768+798
+798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