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

被引:41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江苏油田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山”脱耦; 产生背景;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4.01.012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内硅镁质的造山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要总结了耦合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对盆地成因、沉积作用和盆地发育过程的制约)和脱耦的3种可能后果(盆地闭锁、盆地破坏、盆地遭受改造油气发生晚期次生成臧)及其运动学;也扼要介绍了从“盆”到“山”研究的主要成果。文章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理论上充实和完善“中国型盆地”的发育演化模式,实践上是通过3方面的努力(开创盆地研究新阶段,指导生储盖组合和圈闭的研究,结合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探讨油气运聚规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大陆上油气勘探的理论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80 条
  • [61] 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
    刘和甫
    夏义平
    殷进垠
    尚培乐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121 - 132
  • [62] 藏东南地区早白垩世的安第斯型弧火
    吴根耀
    王晓鹏
    钟大赉
    [J]. 岩石学报, 1999, (03) : 422 - 429
  • [63] 合肥盆地南部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其物源构造属性
    李忠
    李任伟
    孙枢
    江茂生
    张文华
    [J]. 岩石学报, 1999, (03) : 438 - 444
  • [64]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刘少峰
    张国伟
    程顺有
    姚安平
    [J]. 地质科学, 1999, (03) : 336 - 346
  • [65] 中国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大理岩的氧、碳同位素
    王清晨
    DouglasRumble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3) : 214 - 221
  • [66] 盆地研究的活动论构造观
    吴根耀
    [J]. 石油实验地质, 1998, (04) : 1 - 10
  • [67] 小陆拼接、多旋回、陆内构造──中国大陆石油地质三根基柱
    王金琪
    [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2) : 76 - 84
  • [68]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王清晨
    从柏林
    马力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7, (06) : 575 - 580
  • [69]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成因类型及其与桐柏-大别造山带关系的探讨
    李曰俊
    胡世玲
    金福全
    王道轩
    郝杰
    殷和平
    [J]. 地质科学 , 1997, (01) : 19 - 26
  • [70] 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过程模拟
    刘少峰
    李思田
    庄新国
    焦养泉
    卢宗盛
    [J]. 地质学报, 1996, (01) : 1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