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运聚效率

被引:12
作者
李吉君 [1 ]
卢双舫 [1 ]
薛海涛 [1 ]
胡国艺 [2 ]
谢增业 [2 ]
徐庆霞 [1 ]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碳同位素分馏; 化学动力学; 运聚效率; 飞仙关组; 川东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设计进行了封闭体系下原油裂解成气的模拟实验,建立并标定了原油裂解成气及其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以罗家寨气田罗家7井为例分别进行了地质应用.生烃动力学研究发现,飞仙关组古油藏具备"高效气源灶"的特点,原油在中晚侏罗世172~151Ma约20Ma时期内裂解殆尽,且原油裂解气的生成与其运聚成藏作用具有良好的时空匹配关系,由此可促成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的高效运聚.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研究证实甲烷成藏参与率达87%.利用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结合的方法对天然气的运聚效率进行探讨是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565 / 57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 [J].
付广 ;
吕延防 ;
于丹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1) :82-88
[2]   油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及其初步应用 [J].
卢双舫 ;
李吉君 ;
薛海涛 ;
徐立恒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5) :825-829
[3]   四川盆地高含H2S天然气的分布与TSR成因证据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马永生 ;
郭彤楼 ;
周国源 .
地质学报, 2006, (08) :1208-1218
[4]   碳同位素分馏模型比较研究 [J].
卢双舫 ;
李吉军 ;
薛海涛 ;
黄光玉 ;
徐立恒 .
天然气工业, 2006, (07) :1-4+145
[5]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马永生 ;
周国源 ;
戴金星 .
沉积学报, 2006, (02) :300-308
[6]   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J].
李宏义 ;
姜振学 ;
庞雄奇 ;
罗群 .
地球科学, 2006, (02) :214-220
[7]   川东北飞仙关组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J].
谢增业 ;
单秀琴 ;
李剑 ;
胡国艺 ;
高嘉玉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6, (01) :49-54
[8]   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 [J].
赵文智 ;
王兆云 ;
汪泽成 ;
王红军 ;
张水昌 ;
王云鹏 ;
赵长毅 ;
苗继军 .
沉积学报, 2005, (04) :709-718
[9]   川东北罗家寨飞仙关组气藏成藏过程及聚集效率 [J].
谢增业 ;
李剑 ;
单秀琴 ;
张林 ;
高嘉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6) :765-769
[10]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含H2S天然气TSR成因的同位素证据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戴金星 ;
李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1) :103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