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与运用——两种心理学的视角

被引:15
作者
徐昀
机构
[1]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现代心理学; 人格测量; 五因素人格模型;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5 [青少年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由人格尤其是犯罪危险性人格体现,当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缺乏对人格的重点关注与科学调查。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应通过人格测量技术尽可能准确地查明未成年人的人格,其中五因素人格模型具有比较优势。根据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视角,应以"向善的建构"原则运用社会调查的结论,以善的人格作为出罪轻刑的依据,而恶的人格不作为入罪重刑的依据,使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格向善的方向建构。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人格刑法专题研讨会集粹 [J].
张曙光 .
中外法学, 2009, 21 (05) :793-799
[2]   以模糊视角审视性侵犯案件中被告人的品格证据 [J].
刘立霞 ;
张晶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07) :76-84
[4]   从人身危险性出发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未成年人犯罪为视角 [J].
郭欣阳 .
河北法学, 2009, 27 (02) :48-52
[5]   品格证据规则的反思与重构 [J].
徐昀 .
河北法学, 2009, 27 (02) :59-63
[6]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J].
聂衍刚 ;
林崇德 ;
郑雪 ;
丁莉 ;
彭以松 .
心理科学, 2008, (04) :774-779
[7]   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兼评人格刑法学 [J].
胡学相 ;
陈文滔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7, (03) :29-37
[8]   “大五”与五因素模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 [J].
尤瑾 ;
郭永玉 .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01) :122-128
[9]   少年再犯研究——对浙江省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实证分析 [J].
孔一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04) :95-103
[10]   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 [J].
张春妹 ;
邹泓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2) :2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