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

被引:62
作者
沈家煊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英汉对比; 内部证据; 类型学; 名词; 动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314 [语法];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有些英汉对比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不重视语言内部的证据,二是不重视证据的系统性。此外,还缺少语言类型学的视野。本文以英汉名词和动词的对比为例,说明如何克服以上缺陷,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作者论证的观点是,跟印欧语"名动分立"不同,汉语的动词是包含在名词里的一个次类,叫"动态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是一种重视名词的语言。汉语"名动包含"的模式为人类语言词类系统的循环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108 +10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 [J].
沈家煊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 (04) :7-19
[2]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 [J].
沈家煊 .
中国语文, 2010, (05) :387-399+479
[3]   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 [J].
沈家煊 .
当代修辞学 , 2010, (01) :1-12
[5]   我看汉语的词类 [J].
沈家煊 .
语言科学, 2009, 8 (01) :1-12
[6]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 [J].
刘丹青 .
中国语文, 2002, (05) :411-422+478
[7]   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 [J].
方梅 .
中国语文, 2002, (04) :343-356+382
[8]   “有界”与“无界” [J].
沈家煊 .
中国语文, 1995, (05) :367-380
[10]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 [J].
朱德熙 ;
盧甲文 ;
马真 .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1, (04) :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