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31
作者
薛萐 [1 ,2 ]
李占斌 [1 ,2 ]
李鹏 [2 ]
郑郁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干热河谷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四川宁南县金沙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为研究区域,选择相同海拔下的7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干、湿季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特征。【结果】干热河谷地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水桐树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草地和合欢林,花椒地、玉米地、甘蔗地和桑地酶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变幅不大,玉米地、桑地、甘蔗地活性低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其它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其中桑地和合欢林最高。除多酚氧化酶外,总体上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季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干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不仅相互之间关系密切,而且与主要土壤肥力因子相关性显著,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酶指数(SEI)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土壤酶活性特征,7种土地利用方式SEI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桐树林、合欢林、天然草地、玉米地、花椒地、甘蔗地和桑地,其中湿季的SEI要明显高于干季。【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由于特殊的耕作环境、物种构成等因素导致了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为了实现干热河谷地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从土壤酶学角度应在该区域尽量选择人为干扰较少,物种丰富的土地利用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768 / 377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干热河谷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特征[J].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环境科学. 2010(05)
[2]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特性分异特征 [J].
郑郁 ;
李占斌 ;
李鹏 ;
穆军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01) :174-177+251
[3]   黄土丘陵区撂荒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王兵 ;
刘国彬 ;
薛萐 ;
李占斌 ;
李鹏 ;
刘娴 .
草地学报, 2009, 17 (03) :282-287
[4]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旱坡地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土壤水分差异性分析 [J].
杨艳鲜 ;
方海东 ;
潘志贤 ;
冯光恒 ;
沙毓沧 ;
纪中华 ;
杜波 ;
和寿甲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 (02) :248-252
[5]   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J].
程圣东 ;
李占斌 ;
李强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 (05) :38-41
[6]   元江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研究 [J].
刘方炎 ;
朱华 ;
施济普 ;
陈晓鸣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 (06) :782-787
[7]   元谋干热河谷8种植被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J].
郭玉红 ;
郎南军 ;
和丽萍 ;
郑科 ;
张立新 ;
温绍龙 ;
江期川 .
西部林业科学, 2007, (02) :56-64
[8]   干湿处理对灰漠土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J].
李晨华 ;
唐立松 ;
李彦 .
土壤学报, 2007, (02) :364-367
[9]   浅议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J].
拜得珍 ;
潘志贤 ;
纪中华 ;
杨艳鲜 ;
方海东 ;
廖承飞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 (04) :50-51
[10]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J].
李昆 ;
张昌顺 ;
马姜明 ;
郑志新 .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05) :57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