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3 条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77
作者:
杨作升
陈晓辉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粒度;
长江口泥质区;
高分辨率;
百年记录;
长江口主泓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5 [河口、三角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690 / 699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