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73
作者
任建业 [1 ,2 ]
廖前进 [3 ]
卢刚臣 [4 ]
付立新 [5 ]
周江羽 [1 ]
祁鹏 [1 ]
史双双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
[4]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研究所
[5]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口凹陷; 沧东断层; 拉分盆地; 负反转盆地;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0.04.006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和2D地震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详细描述和分析了黄骅坳陷的基底和盖层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在黄骅坳陷基底内识别出了印支期东西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和燕山主期NNE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认为黄骅坳陷中的歧口凹陷是在印支期古背斜的基础上经过新生代的伸展裂陷活动负反转而形成的断陷型盆地;确定出黄骅坳陷中、北区陆上新生代盆地结构表现为NE向延伸的、西北断东南超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结构,而在海域地区则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规模巨大的复式地堑型结构;提出沧东断层延伸到黄骅坳陷中的板桥凹陷的北部,其断距已经逐渐减小,并与北塘次凹西斜坡发育的茶淀断裂以构造转换带方式衔接。论文还以盆地内的大型断裂系统的活动性和盆地沉降史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将黄骅坳陷新生代同裂陷阶段划分出三个幕次的演化过程,并发现从裂陷Ⅰ幕到裂陷Ⅲ幕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经历了由南向北、由陆向海的规律性迁移。根据控制沉降中心迁移的构造应力场,结合区域渤海湾盆地的基本特征,提出斜向拉分盆地模式来解释黄骅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孔店组-东营组沉积期间的发育演化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461 / 47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黄骅坳陷新生代关键性构造运动面的确定及盆地演化过程
    佟殿君
    任建业
    史双双
    艾能平
    祁鹏
    雷超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2) : 9 - 13+111
  • [3] 济阳坳陷深层构造及其对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
    任建业
    于建国
    张俊霞
    [J]. 地学前缘, 2009, 16 (04) : 117 - 137
  • [4] 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分形研究
    何书
    杨桥
    王家鼎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04) : 455 - 461
  • [5] 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盆地格局及演化过程探讨
    吴智平
    侯旭波
    李伟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4) : 385 - 399
  • [6]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郭兴伟
    施小斌
    丘学林
    吴智平
    杨小秋
    肖尚斌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3) : 273 - 280
  • [7]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翟明国
    孟庆任
    刘建明
    侯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邵济安
    朱日祥
    [J]. 地学前缘, 2004, (03) : 285 - 297
  • [8]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
    李三忠
    刘建忠
    赵国春
    吴福元
    韩宗珠
    杨中柱
    [J]. 岩石学报, 2004, (03) : 633 - 646
  • [9]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S6′界面的构造变革意义
    任建业
    [J]. 地球科学, 2004, (01) : 69 - 76+92
  • [10]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漆家福
    于福生
    陆克政
    周建勋
    王子煜
    杨桥
    [J]. 地学前缘, 2003, (S1) : 199 -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