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76
作者
岳大力 [1 ]
吴胜和 [1 ]
程会明 [2 ]
杨渔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3] 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
关键词
曲流河储层; 油藏数值模拟; 储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 孤岛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曲流河储层,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建立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基于实际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曲流带(平面相变、层间干扰等)、单一曲流带(层内韵律、废弃河道遮挡)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侧积层遮挡)3种不同规模储层构型及开发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单井上侧积层厚度为0.2~0.8m,空间上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分布,倾角为5°~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单井历史拟合符合率较高,检查井11J11的剩余油饱和度资料较好地验证了油藏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采用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坝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可有效挖潜曲流河点坝内部的剩余油。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J].
岳大力 ;
吴胜和 ;
刘建民 .
石油学报, 2007, (04) :99-103
[2]   长堤断裂带北部地区剩余油控制因素与挖潜对策 [J].
王友净 ;
林承焰 ;
董春梅 ;
高建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12-16
[3]   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J].
岳大力 ;
吴胜和 ;
林承焰 ;
李燕 .
现代地质, 2005, (03) :441-448
[4]   地下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分析——以孤岛油田为例 [J].
何文祥 ;
吴胜和 ;
唐义疆 ;
束青林 ;
张本华 .
矿物岩石, 2005, (02) :81-86
[5]   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J].
王夕宾 ;
钟建华 ;
薛照杰 ;
贾萍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16-20+26
[6]   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J].
孙孟茹 ;
高树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26-29+8
[7]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樊中海 ;
鲁国甫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7-10+14
[8]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 [J].
李双应 ;
李忠 ;
王忠诚 ;
刘建民 ;
吴朝东 ;
李翔 .
沉积学报, 2001, (03) :386-393
[9]   储层地质模型10年 [J].
裘怿楠 ;
贾爱林 .
石油学报, 2000, (04) :101-104+125
[10]   临南油田沉积微相模式及剩余油分布 [J].
蔡忠 ;
曾发富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44-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