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17
作者:
张玉玲
[1
,2
,3
]
陈温福
[1
,2
]
虞娜
[1
,3
]
付时丰
[1
,3
]
张玉龙
[1
,3
]
邹洪涛
[1
,3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
[2] 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3] 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长期不同利用方式;
氮素矿化势;
氮素矿化速率;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13.01.008
中图分类号:
S155.23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长期淹水密闭培养-间歇淋洗法(30℃),测定了长期(16年)定位的水田、旱地和林地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氮数量,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有机氮素的矿化过程进行了拟合,并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过程均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任意两种土壤利用方式之间的N0值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水田与旱地、林地之间的k值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而旱地与林地之间的k值差异则达5%显著水平,林地土壤氮素矿化势最大(72.96 mg kg-1),约为旱地和水田土壤的1.3倍和7.4倍,水田土壤氮素矿化速率最大(0.0908 d-1),约为旱地和林地土壤的4.1倍和2.3倍;旱地和林地土壤供氮能力大小相接近,分别为88.24 mg kg-1和89.11 mg kg-1,约为水田土壤的2倍左右。由此可见,长期(16年)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特征影响显著,水田土壤可供矿化的有机氮数量最少且矿化时间最为短暂,旱地土壤可供矿化的有机氮数量较多且矿化时间最为缓慢持久,林地土壤可供矿化的有机氮数量最多且矿化时间较为缓慢持久。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6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