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17
作者
张玉玲 [1 ,2 ,3 ]
陈温福 [1 ,2 ]
虞娜 [1 ,3 ]
付时丰 [1 ,3 ]
张玉龙 [1 ,3 ]
邹洪涛 [1 ,3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
[2] 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3] 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期不同利用方式; 氮素矿化势; 氮素矿化速率;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13.01.008
中图分类号
S155.23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长期淹水密闭培养-间歇淋洗法(30℃),测定了长期(16年)定位的水田、旱地和林地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氮数量,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有机氮素的矿化过程进行了拟合,并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过程均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任意两种土壤利用方式之间的N0值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水田与旱地、林地之间的k值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而旱地与林地之间的k值差异则达5%显著水平,林地土壤氮素矿化势最大(72.96 mg kg-1),约为旱地和水田土壤的1.3倍和7.4倍,水田土壤氮素矿化速率最大(0.0908 d-1),约为旱地和林地土壤的4.1倍和2.3倍;旱地和林地土壤供氮能力大小相接近,分别为88.24 mg kg-1和89.11 mg kg-1,约为水田土壤的2倍左右。由此可见,长期(16年)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特征影响显著,水田土壤可供矿化的有机氮数量最少且矿化时间最为短暂,旱地土壤可供矿化的有机氮数量较多且矿化时间最为缓慢持久,林地土壤可供矿化的有机氮数量最多且矿化时间较为缓慢持久。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J].
王媛 ;
周建斌 ;
杨学云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06) :1173-1180
[2]   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性的影响 [J].
姬景红 ;
张玉龙 ;
张玉玲 ;
虞娜 ;
王伟承 .
土壤学报, 2009, 46 (05) :869-877
[3]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有机氮组分和有机碳的影响 [J].
肖伟伟 ;
范晓晖 ;
杨林章 ;
孙波 .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274-280
[4]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J].
宗海英 ;
王凯荣 ;
谢小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8) :1721-1726
[5]   辽河平原地区长期施肥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模拟的研究 [J].
张玉玲 ;
党秀丽 ;
虞娜 ;
姬景红 ;
张玉龙 .
土壤通报, 2008, (04) :761-765
[6]   可溶性有机氮在评价土壤供氮能力中的作用与效果 [J].
卢红玲 ;
李世清 ;
金发会 ;
邵明安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4) :1073-1082
[7]   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土有机氮素矿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J].
张玉玲 ;
张玉龙 ;
虞娜 ;
姬景红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2) :272-276
[8]   西北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几种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差异 [J].
王瑞军 ;
李世清 ;
张兴昌 ;
李生秀 ;
邵明安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04) :21-27
[9]   上海地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模拟 [J].
李慧琳 ;
韩勇 ;
蔡祖聪 .
土壤学报, 2004, (04) :503-510
[10]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J].
李世清 ;
李生秀 ;
邵明安 ;
郭大勇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6) :85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