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到个人保护: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利用逻辑传递——以《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为背景

被引:14
作者
孟融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 个人信息利用; 国家治理; 技术治理; 《个人信息保护法》;
D O I
10.16365/j.cnki.11-4054/d.2021.05.004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以国家对个人信息的利用为前提。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利用呈现出可能减损个人权益的"最大化"特点,这与其背后的国家治理逻辑密切相关,即基于国家认证和规制监管的需要,国家治理吁求"最大化"地把握个人信息,技术治理则强化了国家能力而使此种需求得以满足。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的背景下,信息利用需遵循个人保护逻辑,通过法治形塑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能力输出的规范化。为此,应加强对技术治理的法治约束,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伦理性,建立个人信用信息保护激励机制,从而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处理的"最小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41]   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 [J].
何明升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07) :112-119
[42]   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关键问题初探 [J].
周民 ;
吕品 .
电子政务, 2015, (10) :42-46
[43]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建设 [J].
尤陈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 21 (05) :82-85
[44]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发展及优化算法分析 [J].
姜明辉 ;
许佩 ;
任潇 ;
车凯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5, 47 (05) :40-45
[45]   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 [J].
王绍光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8 (03) :8-10
[46]   人民政府的良心与法治政府的道德——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道德之维 [J].
倪怀敏 ;
姚建宗 .
社会科学研究, 2014, (02) :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