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到个人保护: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利用逻辑传递——以《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为背景

被引:14
作者
孟融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 个人信息利用; 国家治理; 技术治理; 《个人信息保护法》;
D O I
10.16365/j.cnki.11-4054/d.2021.05.004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以国家对个人信息的利用为前提。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利用呈现出可能减损个人权益的"最大化"特点,这与其背后的国家治理逻辑密切相关,即基于国家认证和规制监管的需要,国家治理吁求"最大化"地把握个人信息,技术治理则强化了国家能力而使此种需求得以满足。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的背景下,信息利用需遵循个人保护逻辑,通过法治形塑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能力输出的规范化。为此,应加强对技术治理的法治约束,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伦理性,建立个人信用信息保护激励机制,从而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处理的"最小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31]   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 [J].
关婷 ;
薛澜 ;
赵静 .
中国行政管理, 2019, (04) :58-65
[32]   绩效合法性与行政哲学的可能性 [J].
张乾友 .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9, 8 (02) :3-13
[33]   公共信用立法的合宪性考察与调整 [J].
沈毅龙 .
行政法学研究, 2019, (01) :106-119
[34]   个人信用信息法益及刑法保护:以互联网征信为视角 [J].
张勇 .
东方法学, 2019, (01) :58-67
[35]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36]   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 [J].
郑智航 .
中国法学, 2018, (02) :108-130
[37]   识别与再识别: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与立法选择 [J].
齐爱民 ;
张哲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 (02) :119-131
[38]   探索激励相容的个人数据治理之道——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方向 [J].
周汉华 .
法学研究, 2018, 40 (02) :3-23
[39]   国家认证的法理解读 [J].
高一飞 .
当代经济管理, 2018, 40 (01) :86-91
[40]   寻觅制度的那颗善良的中国心 [J].
姚建宗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03)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