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

被引:56
作者
李政涛 [1 ,2 ,3 ,4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3]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
[4]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
关键词
中国; 教育学; 原创; 世界; 贡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在中国"的教育学,发展目标已经从"教育学中国化"走向"中国教育学"。"中国"是一种"态度"、"立场"、"视角"、"方法"和"典范"。有资格称之为"中国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凝练中国特色、推出中国原创、形成中国体系和提升中国影响。三大挑战构成了"中国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障碍:如何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其中,处理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构建中国教育学的关键所在。中国教育学必须回应西方甚至人类的普遍关切、需要,在接轨度、贡献度、转化度、参与度方面持续提升,才可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学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反思与前瞻 [J].
李梅 ;
丁钢 ;
张民选 ;
杨锐 ;
徐阳 .
教育研究, 2018, 39 (03) :12-19+34
[2]   由“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的教育学” [J].
郭建斌 .
现代教育科学, 2017, (04) :1-5
[4]   文化自觉、语言自觉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J].
李政涛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 (02) :9-16
[5]   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学? [J].
郑杭生 .
江苏社会科学, 2009, (05) :1-7
[6]   “教育学中国化”话语的反审与重构 [J].
孙元涛 .
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8 (04) :43-47
[8]   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 [J].
李政涛 .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9) :22-27
[9]   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求索 [J].
瞿葆奎 ;
郑金洲 ;
程亮 .
教育学报, 2006, (03) :3-11
[10]   中美国际教育研究的交互视域——近十年教育期刊论文分析 [J].
雷文 ;
商丽浩 .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08)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