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18
作者
刘艳艳
吴大放
董玉祥
陈梅英
王朝辉
机构
[1] 不详
[2] 中山大学土地研究中心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海拔高度; 数字高程模型; 坡度; 珠海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以200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地形图为基础数据,通过建立DEM、高程分级、坡度分级及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珠海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不同高程与坡度分级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不同;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在低海拔、低坡度段占绝对优势,随着高程和坡度的上升,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多样性降低。在高程<40 m、坡度<2°的区域,水域为主导土地利用方式,而在高程>40 m、坡度>2°的区域,林地成为主导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拔40~100 m、坡度2°~15°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度指数最高,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地段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平缓的区域,自然因子在高坡度区域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2+2 +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胶东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J]. 斯钧浪,齐伟,曲衍波,李乐.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2]   典型黑土区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J].
葛翠萍 ;
赵军 ;
尹升 ;
赵旷世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 25 (01) :69-73
[3]   基于DEM的浏阳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J].
代冬梅 ;
吴国平 ;
司惠超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03) :1231-1234
[4]   河北太行山区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 [J].
李君洁 ;
傅桦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06) :62-66
[5]   地形因子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 [J].
王宗明 ;
宋开山 ;
刘殿伟 ;
张柏 ;
李方 ;
张树清 ;
张春华 ;
杨婷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 (06) :10-15+2
[6]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地形的关系 [J].
李增加 ;
马友鑫 ;
李红梅 ;
彭明春 ;
刘文俊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5) :1091-1103
[7]   延安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 [J].
卓静 ;
邓凤东 ;
刘安麟 ;
周辉 ;
赵青兰 .
气象科技, 2008, (02) :219-222+263
[8]   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J].
毛蒋兴 ;
李志刚 ;
闫小培 ;
周素红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02) :71-76
[9]   基于DEM的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J].
崔卫国 ;
文倩 ;
刘艳艳 ;
吴大放 ;
杨君 .
资源科学, 2008, (02) :228-234
[10]   粤北山区地形因素对耕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J].
韦乐章 ;
邓南荣 ;
吴志峰 ;
高杨 ;
柴敏 .
山地学报 , 2008, (01) :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