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高原斜坡地区4种岩溶地下水系统模式及特点——基于地貌和蓄水构造特征

被引:22
作者
潘晓东 [1 ,2 ,3 ]
梁杏 [1 ]
唐建生 [2 ,3 ]
苏春田 [2 ,3 ]
孟小军 [2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关键词
岩溶水; 地下水系统模式; 地下水开发利用; 黔东北高原斜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134 [岩溶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受深切河谷地貌控制,黔东北大部分地区岩溶地下水深埋且排泄于河谷岸边,以快速的管道裂隙流为主,给地下水资源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局部地区受蓄水构造控制形成勘探有利的地下水富集区。笔者基于地貌和蓄水构造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归纳总结为深切河谷型、向斜山地型、单斜夹层型和背斜槽谷型4类模式。深切河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力坡度大,地下水以快速的管道流为主,排泄点低,开发利用方式建议直接在地下河出口或天窗中抽提地下水,经济效益明显地区可堵洞成库进行综合利用;向斜山地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发育高位岩溶泉或地下河出口,排泄点高,适合直接引水利用;单斜夹层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在岩性接触带出露一系列接触泉,排泄分散,开发利用方式建议直接利用或抽提岩溶泉水,受夹层隔水顶底板影响局部地区可钻井取水;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白云岩地层,导致背斜槽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含水岩层均匀厚度大,分布大量非全排型岩溶泉,地下水开发适合抽提泉水或钻井抽取地下水。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发育与分布的基本特征 [J].
蒲俊兵 .
中国岩溶, 2013, 32 (03) :266-279
[2]   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水水源地固有脆弱性评价 [J].
张强 .
中国岩溶, 2012, (01) :67-73
[3]   不同岩溶储水结构分析与地球物理勘察 [J].
甘伏平 ;
喻立平 ;
卢呈杰 ;
韦吉益 ;
赵伟 .
地质与勘探, 2011, 47 (04) :663-672
[4]   广西隆安县地下水储水构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及其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附视频 [J].
朱庆俊 ;
李伟 ;
李凤哲 ;
孙银行 ;
李戍 .
中国岩溶, 2011, (01) :34-40
[5]   中国北方岩溶水系统划分与系统特征 [J].
梁永平 ;
王维泰 .
地球学报, 2010, 31 (06) :860-868
[6]   褶皱构造对岩溶泉发育的控制作用——以贵州威宁地区为例 [J].
屈伟 ;
丁坚平 ;
邹仕孝 ;
曹兴民 .
地下水, 2009, 31 (06) :131-133
[7]   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J].
袁道先 ;
章程 .
地球学报, 2008, (03) :355-365
[8]   压性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以贵州普定地区为例 [J].
阎长虹 ;
王玉英 ;
罗国煜 ;
陈明珠 ;
詹启伟 ;
陈喜 ;
郭军辉 ;
郑军 .
地质论评, 2008, (03) :343-347
[9]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 [J].
蒋忠诚 ;
曹建华 ;
杨德生 ;
罗为群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1) :37-42
[10]   中国典型地区岩溶水资源及其生态水文特性 [J].
卢耀如 ;
张凤娥 ;
刘长礼 ;
童国榜 ;
张云 .
地球学报, 2006, (05) :39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