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被引:24
作者
李立娥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双性化”; 理想性别模式; 生产机制; 教育公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师幼交往中无意识性别心理与两性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 [J].
荆建华 .
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2) :9-11
[2]   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 [J].
魏国英 ;
陈雪飞 .
妇女研究论丛, 2005, (01) :29-36
[3]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 [J].
王学 .
现代大学教育, 2004, (04) :86-88
[4]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 [J].
陈剑梅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01) :71-73
[5]   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J].
李少梅 .
教育科学研究, 2004, (01) :47-49
[6]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J].
李方强 ;
郑寒芳 .
东北师大学报, 2002, (04) :117-122
[7]   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 [J].
莫秀锋 ;
余祖伟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57-60+65
[8]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 [J].
杜斌 ;
陈淑欣 .
学前教育研究, 2001, (04) :62-63
[9]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
邹萍 .
大连大学学报, 1999, (03)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