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与西秦岭地震反射岩石圈结构和盆山耦合

被引:24
作者
王海燕 [1 ]
高锐 [1 ]
马永生 [2 ]
朱铉 [2 ]
李秋生 [1 ]
匡朝阳 [1 ]
李朋武 [1 ]
卢占武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中心
[2]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若尔盖盆地; 西秦岭造山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岩石圈结构; 盆山耦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松潘地块北缘的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触,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构造关系,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同时又关联着若尔盖盆地油气远景的评价.2004年秋冬季,我们完成了第一条跨越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整个剖面全长254km,分5段完成,其中第2段剖面(简称SP04-2)横过盆山结合部位.SP04-2剖面首次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均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提供出若尔盖盆地下地壳整体向西秦岭造山带俯冲的地震学证据,揭示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深部构造关系.而近于平的Moho反射特征又反映出两者在造山后期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72 / 48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松潘地块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J].
高锐 ;
王海燕 ;
马永生 ;
朱铉 ;
李秋生 ;
李鹏武 ;
匡朝阳 ;
卢占武 .
地球学报, 2006, (05) :411-418
[2]   青藏高原东部Love波偏振研究 [J].
郑月军 ;
黄忠贤 ;
刘建华 ;
胥颐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4) :1068-1073
[3]   青藏高原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地质与地球物理含义 [J].
李永华 ;
田小波 ;
吴庆举 ;
曾融生 ;
张瑞青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4) :1037-1044
[4]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J].
卢占武 ;
高锐 ;
李秋生 ;
管烨 ;
张季生 ;
贺日政 ;
黄立言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753-770
[5]   青藏高原及邻区现今地应变率场的计算及其结果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J].
朱守彪 ;
蔡永恩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053-1061
[6]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J].
汤吉 ;
詹艳 ;
赵国泽 ;
邓前辉 ;
王继军 ;
陈小斌 ;
赵俊猛 ;
宣飞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205-1216
[7]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 [J].
高星 ;
王卫民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591-601
[8]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J].
马晓冰 ;
孔祥儒 ;
刘宏兵 ;
闫永利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89-697
[9]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J].
陈九辉 ;
刘启元 ;
李顺成 ;
郭飙 ;
赖院根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2) :333-342
[10]   青藏高原腹地现今地应力测量与应力状态研究 [J].
吴满路 ;
张春山 ;
廖椿庭 ;
马寅生 ;
区明益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2) :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