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富油因素分析

被引:20
作者
朱宗良 [1 ]
李克永 [2 ]
李文厚 [1 ]
陈全红 [3 ]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 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储盖组合; 油气富集规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成藏的基本地质要素出发,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沉积体系、储盖组合、储集性能、构造以及湖盆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及控制作用。受深湖分布控制的有效烃源岩生烃区及南北两大沉积体系是油气主要的富集及储存场所,并在完整连续的湖泊—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中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及相应的储集空间。明确了南北两大沉积体系分别控制着储集砂岩的类型、岩性、物性及其展布规律,探讨了延长组油藏的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J].
王传远 ;
段毅 ;
杜建国 ;
贺世杰 .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 (04) :47-50+58
[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J].
窦伟坦 ;
侯明才 ;
陈洪德 ;
董桂玉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5 (06) :686-692
[3]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特低渗透成因分析与评价 [J].
高辉 ;
孙卫 ;
宋广寿 ;
任国富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5) :71-76
[4]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主要储层砂体的成因与演化 [J].
刘自亮 ;
王多云 ;
李凤杰 ;
孟祥化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2) :68-72
[5]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J]. 陈全红,李文厚,高永祥,郭艳琴,冯娟萍,张道峰,曹红霞,梁积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J].
付金华 ;
郭正权 ;
邓秀芹 .
古地理学报, 2005, (01) :34-44
[7]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J].
武富礼 ;
李文厚 ;
李玉宏 ;
席胜利 .
古地理学报, 2004, (03) :307-315
[8]   湖盆坡折带——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的新领域(英文) [J].
王英民 ;
刘豪 ;
辛仁臣 ;
金武弟 ;
王媛 ;
李魏国 .
Petroleum Science, 2004, (02) :55-61
[9]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 [J].
赵文智 ;
邹才能 ;
汪泽成 ;
李建忠 ;
李明 ;
牛嘉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2) :5-13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油气关系 [J].
杨晓萍 ;
裘怿楠 .
沉积学报, 2002, (04) :62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