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天然气成藏年代探讨

被引:7
作者
刘四兵 [1 ]
沈忠民 [1 ]
吕正祥 [2 ]
罗小平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二段; 生排烃期; K-Ar同位素年龄测定; 包裹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的综合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储层至少存在3个油气成藏期,分别为:须家河组沉积末期、中侏罗世末期到晚侏罗世时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第二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期。位于沉降中心及其周边的气藏如川鸭95井、金深1井、马深1井成藏期相对较早,而相对远离生烃中心的川孝565、川高561等井成藏期则相对较晚,显示了早期烃源灶的分布可能控制了古油气藏的分布。理论和实践均表明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相结合是研究油气藏成藏年代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523 / 5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21]   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J].
李晓清 ;
汪泽成 ;
张兴为 ;
刘琴 ;
燕金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4) :347-351
[22]   早聚晚藏——川西坳陷天然气基本特征 [J].
王金琪 .
天然气工业, 2001, (01) :5-12+10
[23]   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 [J].
辛仁臣 ;
田春志 ;
窦同君 .
地学前缘, 2000, (03) :48-54
[24]   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期次研究方法及应用 [J].
姜振学 ;
庞雄奇 ;
黄志龙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22-25+110
[25]   伊利石K-Ar测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期中的应用 [J].
白国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100-103+131
[26]   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定年分析油气藏形成期 [J].
王飞宇 ;
郝石生 ;
雷加锦 .
石油学报, 1998, (02) :51-54+6
[27]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定年分析烃类进入储集层的时间 [J].
王飞宇 ;
何萍 ;
张水昌 ;
赵孟军 ;
雷加锦 .
地质论评, 1997, (05) :540-546
[28]   川西前陆盆地的“四川运动”及与油气的关系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戴苏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4) :276-281
[29]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三段有机相和油气分布的研究 [J].
林峰 ;
郑永坚 ;
王廷栋 ;
颜婉荪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3, (S1) :70-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