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8 条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
被引:149
作者:
孙赫
梁红梅
常学礼
崔青春
陶云
机构:
[1]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空间关联;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5.03.023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基于研究单元全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区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9.67×108t持续上升至32.37×108t。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7.8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2)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著,重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轻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3)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从1990年的0.1558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0.2734,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省级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4)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较强的规律性。(5)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高值集聚区向沿海集中,低值集聚区向内陆迁移。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62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