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以来南京逐季降水量的重建及变化特征

被引:12
作者
伍国凤 [1 ,2 ]
郝志新 [1 ]
郑景云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南京; 清代雨雪档案; 逐季降水量; 过去300a;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0.06.005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清代雨雪档案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自然降水入渗试验结果及雨雪分寸与降水量统计关系,重建南京1736~2006年逐季和年降水量。分析显示:(1)18世纪春、冬季为多雨期,秋季为少雨期;19世纪秋、冬季和全年为多雨期,春季为少雨期;20世纪上半叶,4季和全年均为少雨期;自20世纪末期始夏季和全年进入多雨期。(2)年降水变化存在2~5a周期,经历1851~1860年和1893~1894年两次突变。研究结果与区域内其他旱涝等级或降水量序列有较好可比性。绝大多数粮食欠收年对应于降水异常年,生长期为干旱异常的欠收年数量多于为洪涝异常的欠收年。
引用
收藏
页码:936 / 94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与旱涝的关系 [J].
郝志新 ;
李明启 ;
郑景云 ;
葛全胜 .
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08) :877-882
[2]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 [J].
萧凌波 ;
方修琦 ;
张学珍 .
地理科学, 2008, (03) :385-389
[3]   黄河中下游与江淮流域的降水量和入渗深度关系分析 [J].
郝志新 ;
郑景云 ;
葛全胜 ;
郭熙凤 .
自然科学进展, 2008, (06) :662-667
[4]   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 [J].
葛全胜 ;
郭熙凤 ;
郑景云 ;
郝志新 .
科学通报, 2007, (23) :2792-2797
[5]   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变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J].
濮冰 ;
王绍武 ;
朱锦红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5) :620-629
[6]   中全新世7~6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 [J].
李明霞 ;
汪永进 ;
邱庆伦 .
地理科学, 2007, (04) :519-524
[7]   树木年轮指示的柴达木东北缘近千年夏季气温变化 [J].
朱西德 ;
王振宇 ;
李林 ;
秦宁生 ;
汪青春 .
地理科学, 2007, (02) :256-260
[8]   天目山地区树轮δ13C记录的300多年的秋季气候变化 [J].
赵兴云 ;
王建 ;
钱君龙 ;
姜修洋 .
山地学报, 2005, (05) :30-39
[9]   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 [J].
郑景云 ;
赵会霞 .
地理研究, 2005, (05) :673-680
[10]   黄河中下游地区过去300年降水变化 [J].
郑景云 ;
郝志新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8) :76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