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

被引:8
作者
程丰 [1 ,2 ]
李德威 [1 ,2 ,3 ]
Jerry Bartholomew [4 ]
罗文行 [1 ,2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4]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emphis
关键词
玉树地震; 甘孜-玉树断裂带; 地表破裂; 转换压缩;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2.01.014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级地震产生了长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系统非常典型。本文通过对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与结古镇西南河道两岸2个地表破裂点的野外观测和地表破裂的力学分析,探讨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方式。在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地表破裂与地震陡坎呈间隔式左行右阶排列,具转换压缩性质;在结古镇西南河道北岸主地表破裂带中地表破裂非常发育,出露一处古断层面。地表破裂的野外调查与应力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为125°,属于典型的左行走滑破裂带,最大左行走滑位移量1.75m,主压应力为近东西向,这一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的结果基本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东昆仑、玉树、汶川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兼论大陆地震成因与预测 [J].
李德威 .
地学前缘, 2010, 17 (05) :179-192
[2]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J].
张军龙 ;
陈长云 ;
胡朝忠 ;
杨攀新 ;
熊仁伟 ;
李智敏 ;
任金卫 .
地震, 2010, 30 (03) :1-12
[3]   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 [J].
陈正位 ;
杨攀新 ;
李智敏 ;
李家辑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3) :628-631
[4]   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 [J].
陈立春 ;
王虎 ;
冉勇康 ;
孙鑫喆 ;
苏桂武 ;
王继 ;
谭锡斌 ;
李智敏 ;
张晓清 .
科学通报, 2010, 55 (13) :1200-1205
[5]   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特点及环境条件分析 [J].
万波 ;
高常波 ;
郑双成 .
东北地震研究, 2004, (01) :1-8
[6]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J]. 闻学泽,徐锡伟,郑荣章,谢英情,万创.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7]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J].
侯康明 .
地震地质, 1998, (01) :20-27
[8]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J].
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冯先岳,彭斯震,杨晓平,赵瑞斌,李军 .
地震地质, 1994, (03) :193-204
[9]   活动走滑断裂带的断错水系与地震 [J].
丁国瑜 .
地震, 1982, (01) :3-8
[10]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al character of strike-slip fault zones[J] . Qidong Deng,Daning Wu,Peizhen Zhang,Shefa Chen.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 19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