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52
作者:
乔有明
[1
,2
]
王振群
[2
]
段中华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 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
来源: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地下生物量;
土壤颗粒组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