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52
作者
乔有明 [1 ,2 ]
王振群 [2 ]
段中华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 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地下生物量; 土壤颗粒组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郭彦军 ;
韩建国 .
草业学报, 2008, (05) :23-29
[2]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库的变化特征 [J].
孙志高 ;
刘景双 ;
李新华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 (03) :270-274
[3]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特征 [J].
杨成德 ;
龙瑞军 ;
陈秀蓉 ;
徐长林 ;
王进明 .
中国草地学报, 2008, (01) :1-5
[4]   祁连山中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吴建国 ;
韩梅 ;
苌伟 ;
艾丽 ;
常学向 .
草业学报, 2007, (06) :39-46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宇万太 ;
姜子绍 ;
李新宇 ;
丁怀香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2) :2760-2764
[6]   祁连山中部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艾丽 ;
吴建国 ;
朱高 ;
刘建泉 ;
田自强 ;
苌伟 ;
夏新 .
草业学报, 2007, (05) :22-33
[7]   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王明君 ;
韩国栋 ;
赵萌莉 ;
陈海军 ;
王珍 ;
郝晓莉 ;
薄涛 .
草业科学, 2007, (10) :6-10
[8]   植物群落生物量和有机碳对高寒草甸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J].
李月梅 ;
曹广民 ;
徐仁海 .
草业科学, 2007, (06) :4-8
[9]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J].
李新爱 ;
肖和艾 ;
吴金水 ;
苏以荣 ;
黄道友 ;
黄敏 ;
刘守龙 ;
彭洪翠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0) :1827-1831
[10]   温带草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J].
李明峰 ;
董云社 ;
齐玉春 ;
耿元波 .
中国草地, 2005, (0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