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陆主要活动块体的现今构造应力数值模拟

被引:7
作者
戴黎明 [1 ,2 ]
李三忠 [1 ,2 ]
楼达 [3 ]
索艳慧 [1 ,2 ]
刘鑫 [1 ,2 ]
余珊 [1 ,2 ]
周淑慧 [3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亚洲大陆; 活动块体; 构造应力; 有限元法;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3.02.028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亚洲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活动地块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统一构造格局下不同地块间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速度。为了研究这些具有不同运动学性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构造变形特征,基于亚洲大陆的总体构造格局构建了二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已知GPS数据、震源机制解以及地质调查数据等,定量分析了大陆内部主要活动地块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亚洲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我国的西部陆块内,由于周边一系列近EW向弧形活动构造带的存在,导致其内部次级块体运动速率的衰减,从而进一步导致应力环境的变化,由青藏中部的挤压-拉张环境逐渐转变为塔里木、天山地区的完全挤压环境;在西伯利亚地块和印度板块的联合挤压作用下,华北地块上地壳的应力表现为较弱的挤压环境,而在该种应力环境下块体内部伸展构造的成因很可能与其深部的动力学环境有关;华南地块的运动方向与台湾造山带相反,从而形成一个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的较强烈的挤压-拉张区;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菲律宾俯冲板块的联合挤压作用下,巽他地块作为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的逃逸窗口,表现出以婆罗洲、南海为中心近圆弧形的弱挤压区以及环绕挤压区外缘挤压-拉张区的应力分布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69 / 48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 [31] 青藏高原地形扩展力以及下地壳对上地壳的拖曳力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
    朱守彪
    石耀霖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 225 - 234
  • [32] 西秦岭地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历史及其向东扩展
    张岳桥
    马寅生
    杨农
    张会平
    施炜
    [J]. 地球学报, 2005, (01) : 1 - 8
  • [33] 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
    唐方头
    张培震
    邓志辉
    王椿镛
    甘卫军
    [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5, (01) : 4 - 6
  • [34] 应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应力应变场
    王辉
    张国民
    汪素云
    马宏生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6) : 1035 - 1043
  • [35]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
    朱俊江
    詹文欢
    丘学林
    徐辉龙
    唐诚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 239 - 247
  • [36]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叶正仁
    王建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3) : 456 - 461
  • [37]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J]. 韩竹军,徐杰,冉勇康,陈立春,杨晓平.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 [38]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 [39]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J]. 地学前缘, 2002, (02) : 430 - 441
  • [40] 青藏高原隆升及伸展变形中的重力位能
    张健
    石耀霖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2) : 226 -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