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干涉雷达的玉树地震断裂运动模式与地震迁移趋势分析

被引:6
作者
姚鑫 [1 ]
张永双 [1 ]
熊探宇 [1 ]
孙岳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岩土工程分公司
关键词
地震; 玉树地震; 活动断裂; InSAR; 余震迁移;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2.02.027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利用地震前后2期ALOS雷达数据进行了地表同震形变场InSAR解译研究,获取了高质量的干涉图像,并解算出定量变形场。进而根据干涉计算的变形方向、变形范围、变形量和变形梯度,参考该区的构造背景和走滑断裂的力学机理对本次地震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玉树地震引发了地表NWW走向、由5段构成的"S"形走滑断裂,总体为左阶排列,走滑量从10.2cm到133.2cm不等,走滑极值可达195cm,其中在结古镇和隆宝镇附近的两段出现较明显的地表破裂;2)断裂两侧的雷达视线向运动方向和运动量的差异预示发震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SW盘为主动盘;3)宏观震中可以定位于玉树县城西北约16km的地表陡变带附近;4)发震断裂地表行迹、变形量和地表破裂幅度预示余震将主要沿发震断裂向NW迁移;5)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地块的分区,本次地震属于羌塘地块活动的结果,与巴颜喀拉地块活动引发的汶川地震不存在直接的关联。
引用
收藏
页码:440 / 44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2]   玉树地震地表变形InSAR观测及初步分析 [J].
姚鑫 ;
张永双 ;
杨农 ;
熊探宇 .
地质力学学报, 2010, 16 (02) :129-136
[3]   汶川—映秀MS8.0地震的介质破裂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机制 [J].
滕吉文 ;
刘财 ;
韩立国 ;
阮小敏 ;
闫雅芬 ;
张永谦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4) :559-583
[4]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及其对汶川地震的控制作用 [J].
张岳桥 ;
杨农 ;
施炜 ;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68-1678
[5]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J].
嵇少丞 ;
王茜 ;
孙圣思 ;
许志琴 ;
李海兵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44-1667
[6]   D-InSAR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流程 [J].
吕乐婷 ;
陈圣波 ;
车大为 ;
刘银萍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S1) :232-234
[7]   2006年青海玉树5.0、5.6、5.4级地震灾害损失及震害特点 [J].
都昌庭 ;
李文巧 ;
卢宁 ;
哈辉 ;
才扎西 ;
达杰 .
震灾防御技术, 2006, (04) :371-377
[8]   四川西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J].
闻学泽 .
地震地质, 2000, (03) :239-249
[9]   鄂西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分段、分形与地震活动 [J].
吴树仁 ;
胡道功 ;
石玲 ;
谢广林 ;
汪华斌 ;
易顺华 ;
徐瑞春 ;
梅应堂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3) :272-278
[10]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J].
周荣军 ;
闻学泽 ;
蔡长星 ;
马声浩 .
地震地质, 1997, (02)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