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绿洲区耕作影响下的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36
作者
张俊华 [1 ,2 ]
李国栋 [1 ,2 ]
南忠仁 [3 ]
肖洪浪 [4 ]
机构
[1] 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3]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土壤有机碳; 耕作; 土壤类型; 黑河绿洲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选取黑河绿洲区典型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耕作对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耕地(灰钙土、灰褐土、栗钙土)转变为耕地后,改变了10~50μm粗粉粒、50~250μm细砂粒、250~1000μm粗砂粒的含量,对<5μm的粘粒含量影响小。而风沙土变为耕地土壤后,土壤颗粒出现了细化现象。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也波及到了土壤颗粒与有机碳的关系,耕地与非耕地中存在异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以50μm作为分界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与<50μm的粉粒、粘粒土壤颗粒含量呈正相关,与>50μm的砂粒呈负相关。不同之处为:耕地中土壤有机碳仅与5~10μm、10~50μm、50~250μm有关;非耕地中土壤有机碳与<1μm、1~5μm、5~10μm、10~50μm、50~250μm、250~1000μm的含量有关。分析表明,耕作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增加及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粒径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08 / 61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桂东伟 ;
雷加强 ;
曾凡江 ;
穆桂金 ;
杨发相 ;
苏永亮 ;
潘燕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04) :730-735
[2]   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徐万里 ;
唐光木 ;
盛建东 ;
梁智 ;
周勃 ;
朱敏 .
生态学报, 2010, 30 (07) :1773-1779
[3]   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影响 [J].
李江涛 ;
钟晓兰 ;
赵其国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1) :233-238
[4]   河西走廊中段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的固碳效应 [J].
苏永中 ;
刘文杰 ;
杨荣 ;
范桂萍 .
生态学报, 2009, 29 (12) :6385-6391
[5]   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 [J].
周学峰 ;
赵睿 ;
李媛媛 ;
陈小勇 .
生态学报, 2009, 29 (10) :5544-5551
[6]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J].
毛艳玲 ;
杨玉盛 ;
崔纪超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4) :227-231
[7]   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 [J].
李楠 ;
蒋先军 ;
曹良元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3) :126-130
[8]   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粒级分布变化 [J].
李忠佩 ;
杨德涌 .
土壤学报, 2009, 46 (01) :70-77
[9]   宜居山地土壤机械组成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史锟 ;
陈卓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8) :274-278
[10]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J].
王德 ;
傅伯杰 ;
陈利顶 ;
赵文武 ;
汪亚峰 .
生态学报, 2007, (07) :3081-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