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球—枕构造:地层中的古地震记录

被引:83
作者
乔秀夫 [1 ]
李海兵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枕状构造; 负载; 球—枕构造; 古地震记录;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8.06.011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枕状构造(pillow)与球—枕构造(ball-and-pillow)、负载构造(load))是地层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它们在形态、产状、变形机制等方面是不同的。枕状构造是砂层中一组呈"凹"形弯曲的变形沉积体,它的原始层平行于枕状体的底面,顶面则是一个平直的截切面。枕状构造是由于层状砂层强烈液化向上覆软沉积砂层流动、穿刺,使之弯曲褶皱,在原地固定位置形成,因此枕状构造在一个层内是沿岩层走向呈现一系列相间隔的向形和很窄的背形。形成球—枕构造与负载构造的软沉积层包括细砂单元与上覆粗砂单元。他们的变形机制与砂层的液化作用有关。下伏细粒砂单元具强的液化变形而上覆粗砂单元为弱变形层。上覆粗砂单元(比重大)在下伏细砂单元(比重小)之上形成一个不稳定重力驱动系统,地震发生时的剪切力使重的粗砂(弱液化)陷落下沉至下伏细粒单元(强液化)中成负载构造和球—枕构造。球—枕体位于细砂层的不同位置,表明他们是下沉穿越细砂层单元为异地沉积体。形成枕、球—枕及负载体的软沉积物液化变形机制不同,但液化作用的触发机制是强地震。这些液化变形构造在实验室砂层的振动液化模拟实验中也已得到证实。地层中的枕状构造及球—枕、负载构造代表一次Ms>5的古地震灾变事件。古地震往往是沿着某些古地震断裂分布,是古地震断裂活动的表现。本文将举例讨论我国古老地层中的某些枕状构造、球—枕与负载构造,并简述当时发震的构造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721 / 7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新疆境内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早侏罗世走滑的古地震证据 [J].
乔秀夫 ;
李海兵 ;
王思恩 ;
郭宪璞 ;
司家亮 ;
宗文明 .
地质学报, 2008, (06) :721-730
[2]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古地震与古地理 [J].
乔秀夫 ;
高林志 .
古地理学报, 2007, (04) :337-352
[3]  
Mesoproterozoic Earthquake Events and Breakup of the Sino-Korean Plate[J]. QIAO Xiufu, GAO Linzhi and PENG Ya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7(03)
[4]   新疆博格达地区早二叠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弧后碰撞前陆盆地地震记录 [J].
张传恒 ;
刘典波 ;
张传林 ;
王自强 .
地学前缘, 2006, (04) :255-266
[5]   2001年东昆仑地震(Ms=8.1)不对称的同震地表破裂构造——单侧块体运动为主及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滑移的证据 [J].
李海兵 ;
戚学祥 ;
朱迎堂 ;
杨经绥 ;
Paul TAPPONNIER ;
史连昌 ;
王永文 .
地质学报, 2004, (05) :633-640+724
[6]   河北省白石山中元古代地震遗迹的发现 [J].
梁定益 ;
宋志敏 ;
赵崇贺 ;
聂泽同 .
地质通报, 2002, (10) :625-631
[7]   是地震液化泄水成因,不是“渗流管”构造 [J].
乔秀夫 ;
宋天锐 ;
李海兵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2, (14) :1118-1120
[8]   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事件、层序及构造意义 [J].
乔秀夫 ;
高林志 ;
彭阳 ;
李海兵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911-918
[9]   燕山中元古代裂谷早期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其对事件沉积的影响 [J].
和政军 ;
宋天锐 ;
丁孝忠 ;
张巧大 ;
孟祥化 ;
葛明 .
古地理学报, 2000, (03) :83-91
[10]   Seismic Sequence in Carbonate Rocks By Vibrational Liquefaction [J].
Qiao Xiufu .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4, (03) :24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