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层析成像的结果探讨安徽及邻区中强地震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15
作者
张杰
沈小七
王行舟
沈业龙
机构
[1] 安徽省地震局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3] 安徽省地震局 合肥长江西路号
[4] 合肥长江西路号
[5] 合肥
关键词
安徽及邻区; 速度结构; 中强地震; 地震危险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层析成像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28°~39°N,112°~124°E)的中强地震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强震位置、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上地壳速度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M≥6.0地震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高速区与低速区的交接地带或高速区,低速区内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分布在高速区的地震,主要活动在高速区内的速度变异地带。华北平原断块的边界带及其内部是研究区内主要的中强地震活动场所,该断块西、北部的裂陷盆地带在上地壳以间断的大片低速区为特征,在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呈带状活动,并有活动断裂带的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周口-合肥-宣城低速条带分隔大别山、鲁西-安徽高速区,北侧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可能是华北、华南两大构造区在深部构造和现代活动构造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2)霍山-六安地区历史中强地震和近代小震活动频繁与东大别山中部在中地壳发育低速层及存在切穿地壳的两组深断裂有关。(3)安徽的中强地震活动在深部构造上分区特征明显,依据历史地震活动重演和发震构造条件(深部)类比的原则,对安徽未来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区进行了初步判定。
引用
收藏
页码:350 / 3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J].
张杰 ;
沈小七 ;
王行舟 ;
沈业龙 .
中国地震, 2004, (02) :34-42
[2]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J]. 韩竹军,徐杰,冉勇康,陈立春,杨晓平.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3]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杨智娴,陈运泰,郑月军,于湘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4]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中强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J].
张杰 ;
王行舟 ;
沈小七 ;
张毅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 (06) :18-25
[5]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J].
刘福田 ;
徐佩芬 ;
刘劲松 ;
尹周勋 ;
秦建业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66-372
[6]   引入地震构造法的场地影响烈度地震危险性分析——以皖西六大水库坝址为例 [J].
张杰 ;
王行舟 ;
沈小七 .
中国地震, 2003, (01) :33-40
[7]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J].
邓起东 ;
张培震 ;
冉勇康 ;
杨晓平 ;
闵伟 ;
楚全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2) :1020-1030+1057
[8]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J].
张国民 ;
李丽 ;
马宏生 ;
汪素云 ;
张晓东 .
科学通报, 2002, (09) :663-668+721
[9]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J].
徐佩芬 ;
刘福田 ;
王清晨 ;
从柏林 ;
陈辉 ;
孙若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77-385+434
[10]   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 [J].
胥颐 ;
刘福田 ;
刘建华 ;
孙若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2) :18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