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裂区域变形场的空间分布

被引:9
作者
白玉柱
徐锡伟
徐杰
周本刚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位错模型; 应变; 断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静态断裂位错模型及目前汶川地震研究成果,理论上反演龙门山近断裂区域在汶川地震中从震源深处至地表的变形(应变)场分布.通过矢量合成及坐标变换方法将Yoshimitsu Okada单一静态断裂位错模型应用于龙门山断裂带错裂研究中,重点研究汶川地震中因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北段和山前断裂中段共同错动形成的应变场.模拟揭示了应变场平面和垂直分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应变场垂直分量的幅值在震源深处大于地表,但在地表分布范围较大;应变场沿断裂走向分量的幅值和影响范围由震源深度至地表均逐渐增加;应变场垂直于断裂走向分量的变化情况类似于垂直向应变场;震源深度附近的大变形可能为龙门山断裂在地震中强烈挤压形成的塑性变形.研究表明从震源至地表,所有应变场分量从断裂两侧附近位置至远离断裂,幅值均迅速衰减;其中地表部分的最大变形与现有计算成果近似,变形场的变化特征与地表科考近似,断裂两盘变形方向与震后InSAR资料揭示的情况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798 / 180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断层走滑不均匀性对地面变形的影响 [J].
张永志 ;
赵大江 ;
王卫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8) :2113-2118
[2]   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变场和位移场 [J].
万永革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1 (01) :5-9
[3]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J].
朱守彪 ;
张培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418-427
[4]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背景与过程的研究 [J].
陈章立 ;
赵翠萍 ;
王勤彩 ;
华卫 ;
周连庆 ;
史海霞 ;
陈翰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455-463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J].
王绪本 ;
朱迎堂 ;
赵锡奎 ;
余年 ;
李坤 ;
高树全 ;
胡清龙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564-571
[6]   汶川Ms8.0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与动力学问题 [J].
李延兴 ;
张静华 ;
周伟 ;
胡新康 ;
郭良迁 ;
张中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519-530
[7]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J].
刘静 ;
张智慧 ;
文力 ;
孙杰 ;
邢秀臣 ;
胡古月 ;
许强 ;
Paul TAPPONNIER ;
曾令森 ;
丁林 ;
刘延乐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07-1722
[8]   汶川8.0级地震同震重力与形变效应模拟 [J].
申重阳 ;
李辉 ;
谈洪波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05) :6-12
[9]  
GPS测定的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10)
[10]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张勇 ;
冯万鹏 ;
许力生 ;
周成虎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186-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