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沉积体系的演化

被引:33
作者
纪友亮 [1 ]
赵贤正 [2 ]
单敬福 [1 ]
张瑞锋 [2 ]
王峰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3]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构造演化; 充填响应; 构造沉降;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9.01.00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冀中坳陷古近系是由平行、微角度或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个区域性(二级)的沉积层序,其内可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13个三级层序和数十个四级、五级的层序单元。整体上显示为三套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可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湖泊三角洲以及河流等三套沉积相组合。构造、气候、物源供给及湖平面的变化等各地质要素之间严格控制着坳陷内部层序的构成及其充填响应模式。构造沉降过程等分析过程揭示了沉积坳陷经历了两次沉积速率变化的演化旋回,即两个不同的沉降阶段。第一阶段为古近纪古新世的缓慢加速沉降、始新世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和始新世晚期的缓慢沉降;第二阶段为始新世末期的缓慢加速沉降、渐新世早期的快速沉降和渐新世中晚期的缓慢加速沉降。这两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沉降速率分别为100~110m·Ma-1、205~220m·Ma-1、40~50m·Ma-1、30~40m·Ma-1、135~142m·Ma-1和10~20m·Ma-1。古近纪扭动作用揭示了坳陷左旋运动使其雁列构造在沙四末和东营末为北北东或北东方向展布;右旋运动使其雁列构造在左旋交替过程中产生,但其产生的构造的规模要比左旋构造小得多,一般表现为北西—北北西向构造。这种扭动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南北对扭,并最终造就了坳陷东西向两凹夹一隆的构造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神经网络和开窗技术的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方法——以大庆萨尔图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1—PⅠ4小层砂岩为例附视频 [J].
单敬福 ;
纪友亮 ;
史榕 ;
柳成志 .
地质科学, 2007, (02) :395-402
[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及油气成藏规律 [J].
叶德燎 .
地质科学, 2005, (02) :227-236
[3]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J].
胡望水 ;
吕炳全 ;
张文军 ;
毛治国 ;
冷军 ;
官大勇 .
地质科学, 2005, (01) :16-31
[4]  
库车坳陷白垩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模式[J]. 林畅松,王清华,肖建新,王国林,丁孝忠,纪云龙.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5]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J].
辛仁臣 ;
蔡希源 ;
王英民 .
沉积学报, 2004, (03) :387-392
[6]   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 [J].
张昌民 ;
张尚锋 ;
李少华 ;
淡卫东 ;
侯路 .
沉积学报, 2004, (02) :183-192
[7]   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成藏模拟实验及其机制分析 [J].
张云峰 ;
王朋岩 ;
陈章明 .
地质科学, 2002, (04) :436-443
[8]   泛滥—分流平原相储层中河间砂体的精细描述 [J].
张红薇 ;
赵翰卿 ;
麻成斗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8, (06) :24-26+56
[9]   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 [J].
吕晓光 ;
赵翰卿 ;
付志国 ;
雷顺 .
石油学报, 1997, (02) :69-74
[10]   松辽盆地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序模式 [J].
魏魁生 ;
叶淑芬 ;
郭占谦 ;
徐宏 ;
任延广 ;
王玉华 ;
孙显义 .
沉积学报, 1996, (04) :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