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

被引:13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后现代特征; 反本质主义; 反表象主义; 反基础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与后工业社会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相对应 ,研究性学习亦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之特征。把握这些特征 ,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规范的转型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均有积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J].
钟启泉 .
教育研究, 2001, (03) :33-39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J].
霍益萍 ;
张人红 .
课程教材.教法, 2000, (11) :8-10
[3]   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J].
霍益萍 ;
张人红 .
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1) :25-26
[4]   试论研究性学习 [J].
张肇丰 .
课程教材.教法, 2000, (06) :42-45
[5]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J].
张华 .
教育研究, 2000, (02) :52-58
[6]   教学认识论:被取代还是发展 [J].
王本陆 .
教育研究, 1999, (01) :74-78
[7]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J].
叶澜 .
教育研究, 1997, (09) :3-8
[8]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J].
赵敦华 ;
江立成 .
哲学研究, 1994, (01) :64-72
[9]  
经验课程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张华著, 2001
[10]  
后现代课程观[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美)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