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陆块差异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成烃演化的控制

被引:7
作者
汤济广 [1 ,2 ]
梅廉夫 [2 ,3 ]
周旭 [4 ]
李祺 [1 ]
机构
[1]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4] 不详
关键词
扬子陆块; 成烃演化; 构造变形; 成藏流体源; 海相地层; 中生代—新生代; 烃源岩; 关键构造变革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扬子陆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变形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差异成烃演化和成藏流体源类型。为揭示这一关系,通过对该区自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差异构造变形的解析,以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将其分为4类构造形变区,并相应建立了中、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过程。据研究结果认为:①上扬子四川盆地持续埋藏—晚期隆升的构造变形使得成烃演化具有完整的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原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②上扬子北缘和西缘差异隆升—推覆埋藏构造形变区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在推覆体上、下盘发生分异,下盘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上盘为残留烃源;③中扬子强烈隆升—海相暴露形变区海相烃源岩自印支期末进入热裂解阶段,早燕山期末以来,烃源岩生烃停止,成藏流体源为残留气态烃源;④下扬子和中扬子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形变区关键的成烃演化为晚燕山期以来的二次生烃,成藏流体源为二次生烃和残留烃源。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1+116 +116-11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M]. 地质出版社 , 马永生等, 2007
[12]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 地质出版社 , 万天丰著, 2004
[13]  
川东北—大巴山地区中、新生代盆山体系与海相油气成藏作用. 沈传波. 中国地质大学 . 2006
[14]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海相油气成藏的制约 [J].
郭旭升 ;
梅廉夫 ;
汤济广 ;
沈传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295-304+325
[15]   普光气田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蔡勋育 ;
朱扬明 ;
黄仁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340-347
[16]   川东北罗家寨飞仙关组气藏成藏过程及聚集效率 [J].
谢增业 ;
李剑 ;
单秀琴 ;
张林 ;
高嘉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6) :765-769
[17]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J].
马永生 ;
郭旭升 ;
郭彤楼 ;
黄锐 ;
蔡勋育 ;
李国雄 .
地质论评, 2005, (04) :477-480
[18]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成气机理 [J].
赵文智 ;
王兆云 ;
何海清 ;
张铭杰 ;
王红军 ;
王云鹏 ;
秦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7) :638-648
[19]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的层次性分析 [J].
袁彩萍 ;
徐思煌 ;
梅廉夫 ;
郭彤楼 .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 (02) :137-141+130
[20]   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J].
赵文智 ;
王兆云 ;
张水昌 ;
王红军 ;
赵长毅 ;
胡国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