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失公平与乘人之危的现实困境与制度重构

被引:17
作者
冉克平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显失公平; 乘人之危; 暴利行为; 意思表示瑕疵; 等价公平; 私人自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对于一方利用其优势致使给付显著失衡的现象,德国法上的暴利行为与美国法上的显失公平规则所持的主、客观要素综合评价的观点代表了比较法上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法通则》虽开创了显失公平与乘人之危分立的立法例,但两者各自的适用范围不仅未臻明确,反而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未达到立法者预设的目标。乘人之危不足以成为意思表示瑕疵的独立类型,其规范功能可分别被显失公平与胁迫所涵盖。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应当废除乘人之危,确立兼有主客观要件的显失公平制度,以凸显该制度保障意思自决原则兼及给付等价原则的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民法公平原则新诠 [J].
易军 .
法学家, 2012, (04) :54-73+177
[2]   论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与体系定位 [J].
曾大鹏 .
法学, 2011, (03) :133-140
[3]   合同效力瑕疵探微 [J].
崔建远 .
政治与法律, 2007, (02) :63-68
[4]   “乘人之危”行为的构成要件及效力 [J].
刘庆法 ;
贺秀风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76-79
[5]   显失公平立法探讨 [J].
颜炜 .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2, (04) :17-22
[6]  
民法典应从中国土壤中生长.[N].徐隽;.人民日报.2015,
[7]  
民法总论.[M].朱庆育;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  
合同法原理与判例.[M].何宝玉;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9]  
合同法.[M].李永军;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  
民法总则.[M].王利明;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