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岩性油气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盒8段为例
被引:7
作者:
陈安清
[1
,2
]
陈洪德
[1
,2
]
林良彪
[1
,2
]
侯中健
[1
,2
]
向芳
[1
,2
]
徐胜林
[1
,2
]
王峻
[1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性;
成因模式;
基准面旋回;
成岩相;
盒8段;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0.03.01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叠加样式与砂体成因、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相组合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不同位置和不同沉积体系中发育不同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主要分为压实、压实—胶结和胶结—溶蚀3种成岩相组合;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好、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物性向上变好后复变差和物性变化复杂6种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模式。基准面旋回变化和成岩作用是岩性油气藏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早期,充填在层序界面之上的进积—加积型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发育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和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3种成因的非均质性储层为主,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112
+112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