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相及演化规律

被引:8
作者
赵子豪 [1 ,2 ]
李凌 [1 ,2 ]
孟庆龙 [3 ]
金民东 [1 ,2 ]
张谦 [1 ,2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2]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3]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沉积模式; 沉积相; 灯影组;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钻井资料、野外露头、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应用,系统识别出陆源碎屑滨岸、混积台地、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是四川盆地灯影组主要的沉积相类型。盆地内灯影组二段及四段主要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特征,可细分为碳酸盐潮坪、颗粒滩、灰泥丘、局限泻湖亚相。通过建立沉积模式表明,灯影组大致经历海侵-海退-海侵的沉积旋回,一段至二段为海侵阶段,三段为海退阶段,四段为海侵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储集意义 [J].
李凌 ;
谭秀成 ;
曾伟 ;
周涛 ;
杨雨 ;
洪海涛 ;
罗冰 ;
边立曾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 (06) :666-673
[2]   四川盆地震旦系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J].
洪海涛 ;
谢继容 ;
吴国平 ;
刘鑫 ;
范毅 ;
夏茂龙 .
天然气工业, 2011, 31 (11) :37-41+122
[3]   新疆巴楚晚奥陶世礁丘中的蓝菌群落 [J].
王建坡 ;
李越 ;
张园园 ;
杨海军 ;
黄智斌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9, 26 (02) :139-147
[4]   川西北广旺地区飞仙关组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J].
冯仁蔚 ;
王兴志 ;
张帆 ;
庞艳君 .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7, (02) :98-109
[5]   四川盆地南部志留系碳酸盐泥丘储层发育特征 [J].
赵文智 ;
杨晓萍 ;
Steve KERSHAW .
地质学报, 2006, (10) :1615-1615
[6]   赣西北上寒武统西阳山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J].
李春峰 ;
张雄华 ;
蔡雄飞 .
沉积学报, 2005, (01) :41-48
[7]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沉积相沉积体系及其组合序列 [J].
高志前 ;
王惠民 ;
樊太亮 ;
刘忠宝 .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5, (01) :30-35+100
[8]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灰泥丘中的微生物及其造岩和成丘作用 [J].
张廷山 ;
沈昭国 ;
兰光志 ;
王顺玉 ;
戴鸿鸣 .
沉积学报, 2002, (02) :243-248
[9]   再论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气藏的气源 [J].
陈文正 .
天然气工业, 1992, (06) :28-32+7
[10]   川滇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视频 [J].
罗惠麟 ;
蒋志文 ;
何廷贵 .
地质科学, 1982, (02) :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