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被引:2
作者
段文霞 [1 ]
卢静惠 [2 ]
肖猛 [1 ]
李光跃 [1 ]
朱波 [3 ]
陈放 [4 ]
机构
[1] 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2]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3]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4]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柳杉; 不同人工林; 生物量; 碳贮量; 生态效应;
D O I
10.14034/j.cnki.schj.2009.02.028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对栽植17年的人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林的碳聚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每公顷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的生物量分别为172 t、162 t、157 t、126 t、124 t、111 t,柳杉的生物量比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增加5.81%、8.72%、26.7%、27.9%、35.5%;不同树种的林分碳贮量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86.0、81.0、78.5、63.0、62.0、55.5tC/hm2,表明柳杉比其它树种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和固碳能力;林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为:0~10cm>10~30cm>30~50cm>50~70cm,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于0~50cm土层内;不同树种林下土壤的碳贮量均高于同期的林分碳贮量,表明土壤碳库是林分碳库的补充和延续,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11 +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川西山地人工柳杉-杉木混交林碳聚积效应研究 [J].
段文霞 ;
朱波 ;
卢静惠 ;
刘锐 ;
杨朝俊 ;
陈放 .
四川环境, 2008, (05) :57-63
[2]   人工柳杉林碳蓄积量及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J].
段文霞 ;
朱波 ;
卢静惠 ;
刘锐 ;
陈放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7, (06) :777-781
[3]   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分析 [J].
段文霞 ;
朱波 ;
刘锐 ;
陈实 ;
周玉平 ;
陈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2) :55-59
[4]   湖南主要森林类型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J].
黄方 ;
张合平 ;
陈遐林 .
广西林业科学, 2007, (01) :56-60
[5]   森林资源碳汇效益及价值体现的探讨 [J].
马慧英 ;
沈延辉 .
吉林林业科技, 2005, (04) :45-47
[6]   我国林业碳汇监测评估工作初探 [J].
刘德晶 ;
刁鸣军 .
林业资源管理, 2005, (03) :7-10
[7]   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综述 [J].
何英 .
世界林业研究, 2005, (01) :22-27
[8]   也论林业的历史性转变 [J].
陈根长 .
绿色中国, 2004, (Z1) :64-66
[9]   林业碳汇项目及其在中国发展潜力浅析 [J].
王雪红 .
世界林业研究, 2003, (04) :7-12
[10]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J].
马钦彦 ;
陈遐林 ;
王娟 ;
蔺琛 ;
康峰峰 ;
曹文强 ;
马志波 ;
李文宇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Z1)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