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被引:34
作者
韩道瑞 [1 ,2 ]
曹广民 [1 ]
郭小伟 [1 ,2 ]
张法伟 [1 ]
李以康 [1 ]
林丽 [1 ]
李婧 [1 ,2 ]
唐艳鸿 [3 ]
古松 [1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4]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工草地; 退化草甸; 碳增汇潜力; 土壤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原生矮嵩草草甸、退化草甸、人工草地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4种不同土地格局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现状。以原生矮嵩草草甸土壤碳储量为基准对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增汇潜力有很大差异,在0—40cm土层中,(1)原生草甸碳储量最高,达到17098 g C/m2,退化草甸、人工草地和农田的有机碳汇增加潜力分别为:5637、3823、1567 g C/m2。(2)对于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明显低于原生草甸和农田。(3)地下生物量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cm,且原生草甸地下生物量的碳储量比其他3个植被类型高3.6—5倍。总体上,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的碳增汇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7408 / 74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 [J].
曹广民 ;
龙瑞军 ;
张法伟 ;
李以康 ;
林丽 ;
郭小伟 ;
韩道瑞 ;
李婧 .
生态学报, 2010, 30 (23) :6591-6597
[2]   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碳分布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关系 [J].
王长庭 ;
龙瑞军 ;
刘伟 ;
王启兰 ;
张莉 ;
吴鹏飞 .
资源科学, 2010, 32 (10) :2022-2029
[3]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过程的影响 [J].
林丽 ;
曹广民 ;
李以康 ;
张法伟 ;
郭小伟 ;
韩道瑞 .
生态学报, 2010, 30 (15) :4012-4018
[4]   江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J].
冯瑞章 ;
周万海 ;
龙瑞军 ;
马玉寿 .
土壤通报, 2010, 41 (02) :263-269
[5]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J].
赵锦梅 ;
高超 ;
张德罡 .
草地学报, 2010, 18 (01) :21-25
[6]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J]. 蔡晓布,周进.应用生态学报. 2009(11)
[7]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区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异特性[J]. 李元寿,张人禾,王根绪,赵林,丁永建,王一博.环境科学. 2009(06)
[8]   三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J].
王丽丽 ;
宋长春 ;
葛瑞娟 ;
宋艳宇 ;
刘德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06) :656-660
[9]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碳密度及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J].
许中旗 ;
李文华 ;
许晴 ;
闵庆文 ;
王英舜 ;
吴雪宾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4) :621-629
[10]   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J].
曹广民 ;
龙瑞军 .
草地学报, 2009, 17 (01)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