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9
作者
罗爱文 [1 ]
朱科锋 [2 ]
方茸 [3 ]
金龙 [2 ]
赵坤 [2 ]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局
[2]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合肥市气象局
关键词
弓状回波; 雷暴大风; 强对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25 [雷达探测]; P445 [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引用
收藏
页码:588 / 59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首都机场雷暴大风的初步研究 [J].
何志强 ;
卢新平 ;
王丙兰 .
气象, 2014, 40 (11) :1408-1413
[2]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孙建华 ;
郑淋淋 ;
赵思雄 .
大气科学, 2014, 38 (04) :742-755
[3]   雷暴大风落区的天气学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研究 [J].
杨晓霞 ;
胡顺起 ;
姜鹏 ;
万明波 ;
王文青 ;
刘桂才 ;
高慧君 ;
蒲章绪 ;
华雯丽 .
高原气象, 2014, 33 (04) :1057-1068
[4]   雷暴大风环境特征及其对风暴结构影响的对比研究 [J].
王秀明 ;
周小刚 ;
俞小鼎 .
气象学报, 2013, 71 (05) :839-852
[5]   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影响华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数值模拟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371-386
[6]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 [J].
王秀明 ;
俞小鼎 ;
周小刚 ;
牛淑贞 .
高原气象 , 2012, (02) :504-514
[7]   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J].
梁建宇 ;
孙建华 .
大气科学, 2012, 36 (02) :316-336
[8]   广西雷暴大风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分析 [J].
钟利华 ;
曾鹏 ;
李勇 ;
熊文兵 ;
胡宗煜 .
气象, 2011, 37 (01) :59-65
[9]   2009年6月淮河中下游三次飑线过程的对比分析 [J].
曲晓波 ;
王建捷 ;
杨晓霞 ;
刘鑫华 .
气象, 2010, 36 (07) :151-159
[10]   北京雷暴大风气候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方法 [J].
廖晓农 ;
于波 ;
卢丽华 .
气象, 2009, 35 (09) :18-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