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煤系倾气倾油性主控因素

被引:16
作者
钟宁宁 [1 ]
陈恭洋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煤系; 煤成气; 倾油性; 倾气性; 显微组分; 层序基准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1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从成煤物质基础与生油气物质基础的关系、煤系有机质的原始气油比分配特征及含煤建造特征与煤系烃源岩形成、演化特点的关系等方面,探讨煤系倾气倾油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煤岩显微组分组成的分布密度型式、煤化作用过程中岩系的气油比再分配效应和含煤建造层序基准面变化类型是影响煤系总体倾气倾油性的关键因素。中国主要煤系(煤盆地)的显微组分组成有镜质组-壳质组/腐泥组组合型(吉普斯兰型或加里曼丹型)、镜质组-惰质组组合型(库珀型)和过渡组合型3种分布密度型式,分别代表了倾油型、倾气型和过渡型的煤系。受煤系层序基准面变化控制,后两种类型较常见,因而中国多数煤系都是倾气性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31 / 3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沉积盆地大中型气田分布与天然气成因[J]. 张水昌,朱光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2)
[2]   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 [J].
戴金星 ;
邹才能 ;
陶士振 ;
刘全有 ;
周庆华 ;
胡安平 ;
杨春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4) :473-484
[3]   形成煤成油田的制约条件 [J].
郭春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5) :69-73
[4]   中国储量千亿立方米以上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J].
戴金星 ;
李剑 ;
丁巍伟 ;
胡国艺 ;
罗霞 ;
陶士振 ;
张文正 ;
朱光有 ;
米敬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16-23
[5]   煤成烃的成因与评价 [J].
刘德汉 ;
傅家谟 ;
肖贤明 ;
陈德玉 ;
耿安松 ;
孙永革 ;
王云鹏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137-141
[6]   煤和含煤岩系成油理论研究和演变历史 [J].
胡社荣 ;
郎东升 ;
潘景副 ;
陈建平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 (04) :19-22
[7]   加强天然气地学研究 勘探更多大气田 [J].
戴金星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1) :3-14
[8]   煤岩显微组分热解气相色谱特征与化学结构剖析 [J].
孙旭光 ;
陈建平 ;
王延斌 .
地质学报, 2003, (01) :135-143
[9]   煤岩及其显微组分热模拟成气特征 [J].
刘全有 ;
刘文汇 ;
秦胜飞 ;
王万春 ;
高波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2) :147-151
[10]   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实验研究与评价 [J].
刘德汉 ;
张惠之 ;
戴金星 ;
盛国英 ;
肖贤明 ;
孙永革 ;
申家贵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04) :34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