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高原低涡降水过程观测分析

被引:15
作者
赵平
袁溢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原低涡; 地形云降水; 云物理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多种雷达、雨滴谱仪以及MODIS卫星观测资料、常规气象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针对2014年7月14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研究了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触发不同阶段降水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环流系统以及相关的云降水物理特征。从降水演变特征看,这次降水过程包括3个阶段,即发生在下午的强降水阶段和夜间的两个弱降水阶段。从影响系统看,下午的降水主要由天气尺度的高原低涡发展引起,此时那曲位于低涡中心前部的中尺度辐合线上;发生在晚上的降水主要与高原低涡前部的暖湿东南气流爬越地形有关,东南气流为产生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大气不稳定和浅薄的动力抬升条件。从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看,高原低涡降水初期,低涡前部的上升运动深厚,对流发展明显,而后期的对流性减弱。东南气流爬坡引起的地形降水表现出层状云降水的特征,高原低涡降水的雨滴谱分布较宽(0.3~4.9 mm),而夜间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分布较窄(0.3~2.1 mm)。
引用
收藏
页码:532 / 54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黄山雨滴下落过程滴谱变化特征 [J].
袁野 ;
朱士超 ;
李爱华 .
应用气象学报, 2016, (06) :734-740
[2]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对流云结构及雨滴谱分布日变化特征 [J].
常祎 ;
郭学良 .
科学通报, 2016, (15) :1706-1720
[3]   C-FMCW雷达对江淮降水云零度层亮带探测研究 [J].
金龙 ;
阮征 ;
葛润生 ;
吴林林 ;
戴秀勇 .
应用气象学报, 2016, 27 (03) :312-322
[4]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 [J].
李国平 ;
卢会国 ;
黄楚惠 ;
范瑜越 ;
张博 .
大气科学 , 2016, (01) :131-141
[5]   近30年夏季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 [J].
黄楚惠 ;
李国平 ;
牛金龙 ;
赵福虎 ;
张虹 ;
何钰 .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 (06) :827-838
[6]   一次高原低涡切变东移引发的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分析附视频 [J].
王璐思 ;
顾洪国 ;
吴沛锋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 (03) :39-44
[7]   2014年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多种雷达综合观测试验及云特征初步分析结果 [J].
刘黎平 ;
郑佳锋 ;
阮征 ;
崔哲虎 ;
胡志群 ;
吴松华 ;
戴光耀 ;
吴亚昊 .
气象学报, 2015, 73 (04) :635-647
[8]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J].
李思腾 ;
马舒庆 ;
高玉春 ;
杨玲 ;
蒲晓虎 ;
陶法 .
气象, 2015, 41 (02) :212-218
[9]   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次个例研究 [J].
田珊儒 ;
段安民 ;
王子谦 ;
巩远发 .
大气科学 , 2015, (01) :125-136
[10]   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J].
林志强 ;
周振波 ;
假拉 .
高原气象, 2013, 32 (06) :1580-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