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被引:15
作者
魏俊峰 [1 ]
陈洪涛 [1 ]
刘鹏霞 [1 ,2 ]
李荣华 [3 ]
于志刚 [1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
[3] 黄河水利委员会利津水文站
关键词
磷; 赋存形态; 悬浮颗粒物; 长江;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10.01.010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2006年9~10月在长江采集悬浮颗粒物样品,应用改进后的SEDEX法对磷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生磷灰石磷是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涪陵至万州江段,碎屑磷灰石磷的含量较高,弱吸附态磷和有机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香溪至葛洲坝下江段,弱吸附态磷和有机磷含量较高,碎屑磷灰石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浮游植物生长及泥沙粒径的影响;城陵矶至大通江段,有机磷、碎屑磷灰石磷和铁结合态磷含量较高,弱吸附态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泥沙粒径和洞庭湖输入的影响。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生物可利用磷占颗粒态磷的45.6%,长江上游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较低,下游含量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对长江悬沙中值粒径的影响 [J].
褚忠信 ;
翟世奎 ;
章磊 ;
董明明 .
海洋湖沼通报, 2007, (03) :23-28
[2]   胶州湾不同形态磷的沉积记录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J].
戴纪翠 ;
宋金明 ;
李学刚 ;
袁华茂 ;
郑国侠 ;
李宁 .
环境科学, 2007, (05) :929-936
[3]   长江磷和硅的输送通量 [J].
沈志良 .
地理学报, 2006, (07) :741-751
[4]   近40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J].
许炯心 .
泥沙研究, 2005, (03) :8-16
[5]   三峡水库对长江N、P营养盐截留效应的模型分析 [J].
张恩仁 ;
张经 .
湖泊科学, 2003, (01) :41-48
[6]   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 Ⅲ.磷酸盐交叉缓冲图及“稳定pH范围”附视频 [J].
石晓勇 ;
史致丽 .
海洋与湖沼, 2000, (04) :441-447
[7]   长江下游氮、磷含量变化及其输送量的估计 [J].
段水旺 ;
章申 ;
陈喜保 ;
张秀梅 ;
王立军 ;
晏维金 .
环境科学, 2000, (01) :53-56
[8]  
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M].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编, 2002
[9]  
The potential for phosphorus release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an eutrophic reservoir dosed with ferric sulphate[J] . R.G. Perkins,G.J.C. Underwood.Water Research . 2001 (6)
[10]  
Speciation of riverine particulate phosphorus during rain events[J] . Nic Pacini,René G?chter.Biogeochemistry . 19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