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梅汛期两次强降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5
作者
沈晓玲
机构
[1] 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
关键词
强降雨; 梅雨锋; 干冷空气;
D O I
10.19517/j.1671-6345.2012.06.019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用NCEP 2.5°×2.5°的日平均资料和实况雨量资料,对2011年梅雨期中两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00hPa西风急流在长江中下游上空的位相相反,前者处于高压脊底部的偏西气流,后者处于槽前的西南气流。500hPa高纬地区的两槽一脊型位置不同,前者南支槽比较浅,而后者比较深。700hPa前者江淮切变线是偏北风与西南风构成的切变线,而后者是偏东风与西南风构成的切变线。②前者的水汽由孟加拉湾的偏西气流和副高西侧的东南气流共同提供,而后者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的偏西气流。③梅雨锋结构主要表现为湿度对比、温度梯度较小,锋区都有先北抬后南压的过程,前者锋区位置偏南,北抬后稳定维持时间长,而后者锋区位置偏北,稳定维持的时间短。前者干冷空气低层弱,高层强,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中高层,同时锋面北侧没有明显的冷空气补充,而后者干冷空气主要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同时锋面北侧还存在冷锋锋区。
引用
收藏
页码:983 / 98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若干进展 [J].
孙晶 .
气象科技, 2011, 39 (03) :257-265
[2]   急流在梅雨期持续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J].
赵娴婷 ;
魏建苏 ;
朱定真 .
气象科学, 2011, 31 (02) :211-216
[3]   2003年7月8~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中涡旋的结构特征分析 [J].
周玉淑 ;
李柏 .
大气科学, 2010, 34 (03) :629-639
[4]   2008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梅雨锋结构分析 [J].
张建海 ;
沈锦栋 ;
江丽俐 .
高原气象, 2009, 28 (05) :1075-1084
[5]   黄山地区梅雨期暴雨个例的诊断分析 [J].
刘裕禄 ;
金飞胜 ;
方祥生 ;
杜其成 ;
方素青 .
气象, 2009, 35 (08) :35-41
[6]   干冷空气活动对2008年梅雨降水的作用 [J].
张志刚 ;
金荣花 ;
牛若芸 ;
孔期 ;
秦华锋 .
气象, 2009, 35 (04) :25-33
[7]   2003年江淮梅雨期一次特大暴雨的研究——中尺度对流和水汽条件分析 [J].
韩桂荣 ;
何金海 ;
梅伟 .
气象科学, 2008, 28 (06) :649-654
[8]   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 [J].
隆霄 ;
程麟生 ;
王文 .
高原气象, 2007, (03) :563-571
[9]   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 [J].
倪允琪 ;
周秀骥 ;
张人禾 ;
王鹏云 ;
仪清菊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6) :690-704
[10]   长江中下游1998年夏季梅雨期降水再循环研究 [J].
付翔 ;
徐祥德 ;
康红文 .
气象科技, 2006, (04) :39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