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犯既遂后中止问题新解

被引:9
作者
陈建桦
杜国伟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危险犯; 既遂后中止; 既遂说; 实害犯中止说; 危险犯中止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危险犯存在既遂形态,对已经造成危险的既遂状态出现,然而没有实害结果发生之前便主动停止,并消除了危险状态的影响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目前有既遂说、实害犯中止说和危险犯中止说的争议:既遂说通过强调犯罪停止形态之间不能共存这一通说展开论证,进而将"犯罪过程"的终点解释成犯罪既遂形态出现之前,否认后行为符合犯罪中止有效性的条件。实害犯中止说认为后行为满足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和有效性条件,强调只有将后行为认定为犯罪中止形态才能实现犯罪中止制度的价值,才能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危险犯中止说认为实害犯中止说并不能真正解决量刑问题,而且实害犯中止说实质上是不当地否定了危险犯独立存在的价值。既遂说和实害犯中止说有其不合理之处,危险犯中止说的观点是妥当的,但是需要完善其论证。
引用
收藏
页码:3 / 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论危险犯的“危险后中止” [J].
李涛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4 (03) :48-53
[2]   危险犯之特殊中止形态研究 [J].
张世金 .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 :46-49
[3]   排除危险状态行为之认定 [J].
徐光华 .
河北法学, 2009, 27 (03) :133-137
[4]   论犯罪的“既遂后中止”——以危险犯为视角 [J].
王志远 ;
李世清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03) :15-18
[5]   犯罪既遂抑或犯罪中止——危险犯自动消除危险状态之行为定性 [J].
刘建军 ;
曲振涛 .
山东审判(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06, (01) :114-118
[6]   论危险犯的既遂、未遂与中止 [J].
刘明祥 .
中国法学, 2005, (06) :130-137
[7]   危险犯实行阶段的中止问题研究 [J].
王志祥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 (03) :16-21
[8]   危险犯应属实害犯的未遂形态 [J].
胡东飞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 (04) :21-24
[9]   危险犯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兼评刑法分则第116条与第119条第1款之关系 [J].
苏彩霞 .
法学评论, 2001, (03) :44-49
[10]   危险犯中止的认定与处罚 [J].
鲜铁可 .
人民检察, 1999, (06)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