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血清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5
作者
曾亮明 [1 ,2 ]
徐磊 [3 ]
王玉玲 [1 ]
陈先进 [1 ]
林伯全 [3 ]
林拱阳 [1 ]
傅光华 [2 ]
施少华 [2 ]
程龙飞 [2 ]
黄瑜 [2 ]
张渊魁 [1 ]
机构
[1] 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
关键词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ELISA; 血清学; 抗体; 检测;
D O I
10.16656/j.issn.1673-4696.2014.09.009
中图分类号
S852.659.6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建立检测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体的ELISA方法,经ELISA反应条件优化、特异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及与中和法、IDEXX ELISA对比试验建立了特异性ELISA。用此方法对福州市周边20个猪场的222份猪血样进行了BVD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本ELISA反应条件为:BVDV Oregon C24V与NADL株联合包被(质量浓度均为31.25μg/L,每孔加50μL)的条件为37℃1h加4℃8h,家兔抗猪瘟病毒(CSFV)超免疫血清(每孔血清效价可中和400RID CSFV)阻断时间为2.0h,封闭剂和血清稀释液中NaCl的浓度和Tween-20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7mol/L和3.00mL/L,100mL/L马血清封闭剂、1∶50稀释的待检血清、0.625 mg/L HRP-家兔抗猪IgG酶标二抗(100μL/孔)及底物的反应时间分别为2.0、0.5、0.5h及15min;检测CSFV、伪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均为阴性;4份血样进行5次板内、板间重复试验结果均一致;参照中和试验,本ELISA方法的符合率(97.9%)高于IDEXX BVD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93.8%);福州市周边猪群BVDV抗体阳性率为34.7%,猪场阳性率为80.0%,其中母猪群阳性率(44.6%)高于商品猪群(26.4%)。结果表明,本ELISA方法特异性强、符合率高、重复性好,适合用于猪源BVDV的血清学监测。
引用
收藏
页码:944 / 9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动物病毒学.[M].殷震;刘景华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
  • [2] 免疫检测技术.[M].徐宜为编著;.科学出版社.1991,
  • [3] 福建龙岩规模化猪场BVDV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戴爱玲
    魏春华
    黄思琼
    李晓华
    杨小燕
    [J]. 龙岩学院学报, 2013, 31 (02) : 50 - 53
  • [4] 1株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邓宇
    孙春清
    张宏彪
    蔺涛
    张荣
    龙进学
    黄律
    曹三杰
    袁世山
    文心田
    郑浩
    [J].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03) : 416 - 423
  • [5]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NS3表位串联蛋白表达及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贾莹
    李岩
    尹鑫
    温凯
    刘华
    张文龙
    王君伟
    [J].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 (08) : 1120 - 1125
  • [6]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附视频
    邓宇
    张荣
    丛雁方
    张建武
    袁世山
    文心田
    郑浩
    [J].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07) : 1046 - 1050
  • [7] 上海地区规模化猪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状况的血清学调查
    邓波
    李凯航
    鞠龚讷
    孙泉云
    [J]. 动物医学进展, 2011, 32 (02) : 134 - 136
  • [8] 利用重组E2蛋白检测BVDV血清抗体间接Dot-ELISA方法的建立
    赵月兰
    王建永
    左玉柱
    张磊
    郭红斌
    秦建华
    杨汉春
    [J]. 中国兽医学报, 2009, 29 (09) : 1093 - 1096
  • [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单克隆抗体捕获ELISA方法的建立
    钟发刚
    程安春
    王新华
    邓宇
    郭燕
    [J]. 中国兽医学报, 2008, (09) : 1004 - 1007
  •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研究
    邓宇
    王新华
    郭燕
    钟发刚
    沈敏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7, (07) : 541 - 54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