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

被引:7
作者
张佳佳 [1 ,2 ,3 ]
李海兵 [2 ,3 ]
赵国华 [4 ]
李勇 [1 ]
颜照坤 [1 ]
王焕 [2 ,3 ]
云锟 [1 ,2 ,3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
[2]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核工业西南勘查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崩塌滑坡; 坡度; 宝兴地区; 龙门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7 [地震工程地质与新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部地区发生了芦山地震(Ms 7.0),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以地震重灾区宝兴作为研究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高清航拍图像,以及崩塌滑坡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对区内次生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岩性、断裂和坡度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宝兴地区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1以中小型崩塌滑坡为主,且沿省道S210集中分布;2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宝兴杂岩区浅表强风化层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3研究区内发育的五龙断裂和小关子断裂不是芦山地震的同震断裂;4该区域70%的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30°的区域范围内,30~40°坡度段崩塌滑坡最为集中;5人类工程活动是宝兴地区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发育在S210省道两侧的主要原因;6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2次地震及其余震的频繁加载作用下,宝兴地区崩塌滑坡的活动性增加,未来几年将是中小规模崩塌滑坡发育的高峰期。
引用
收藏
页码:898 / 90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地质灾害特征 [J].
罗永忠 .
山地学报, 2014, (01) :124-128
[2]   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核心区灾损遥感快速调查与评估 [J].
李爱农 ;
张正健 ;
雷光斌 ;
南希 ;
刘倩楠 ;
赵伟 .
自然灾害学报, 2013, 22 (06) :8-18
[3]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and activity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J]. CHEN LiChun,RAN YongKang,WANG Hu,LI YanBao,MA XinQua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Z2)
[4]   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地震地质灾害和发震断裂探讨 [J].
洪海春 ;
许汉刚 ;
宋峰 ;
章熙海 ;
李国浩 .
地震学报, 2013, 35 (05) :738-748+2
[5]   芦山地震重灾区地形因子分析 [J].
张子瑜 ;
范建容 ;
张建强 ;
苏凤环 .
山地学报, 2013, (05) :624-631
[6]   芦山地震中G318线天全段崩塌发育规律 [J].
高延超 ;
陈宁生 ;
徐如阁 ;
巴仁基 ;
南帅 .
山地学报, 2013, 31 (05) :632-640
[7]   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J].
黄润秋 ;
王运生 ;
裴向军 ;
李渝生 ;
李为乐 ;
罗永红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 (04) :581-589
[9]   龙门山前缘的芦山地震与逆冲-滑脱褶皱作用 [J].
李勇 ;
周荣军 ;
赵国华 ;
苏德辰 ;
闫亮 ;
颜照坤 ;
云锟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4) :353-363
[10]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 7.0地震灾害特点分析 [J].
李志强 ;
侯建盛 ;
李洋 ;
苏桂武 ;
姜立新 ;
孙柏涛 ;
袁一凡 ;
林均岐 .
地震地质, 2013, 35 (02) :3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