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断陷盆地超压系统下的油气运聚——以车镇凹陷车西地区为例

被引:9
作者
宋亮 [1 ]
张营革 [1 ]
牟敏 [1 ]
王楠 [1 ]
张秀娟 [1 ,2 ]
张鹏 [1 ]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超压系统; 油气运聚; 超压内部稳态排烃; 超压凸面幕式排烃; 车镇凹陷;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4.01.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进一步探讨陆相断陷盆地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的关系,以车镇凹陷车西地区为例,在明确超压系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在影响排烃模式、提供运移动力和决定油气聚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西地区的超压系统可划分为弱、中、强超压3层结构,其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区超压系统下存在超压内部稳态排烃和超压凸面幕式排烃2种模式,超压是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倒灌的主要动力,超压系统的平面分布和纵向配置控制了超压盆地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聚集规模。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超压源离心泵式油气运聚模式,超压系统内部的有利压力配置区、有利泄压区域与超压下部有效储层的合理配置区为油气成藏的潜力区带。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2+112 +112-1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1]   东营凹陷超压系统的幕式排烃 [J].
陈中红 ;
查明 ;
金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4) :444-447+454
[12]   东营断陷盆地地层流体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 [J].
隋风贵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17-21+137
[13]   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 [J].
郝芳 ;
邹华耀 ;
杨旭升 ;
王敏芳 .
地质科学, 2003, (03) :403-412
[14]   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超压特征及分布规律 [J].
邱桂强 ;
凌云 ;
樊洪海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3) :71-75
[15]   沉积盆地超压体系油气成藏条件及机理 [J].
陈中红 ;
查明 ;
曲江秀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2) :97-102
[16]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理 [J].
查明 ;
曲江秀 ;
张卫海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19-23
[17]   超压释放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意义 [J].
刘晓峰 ;
解习农 .
地质科技情报, 2001, (04) :51-56
[18]   超压盆地中泥岩的流体压裂与幕式排烃作用 [J].
解习农 ;
刘晓峰 ;
胡祥云 ;
秦成岗 .
地质科技情报, 1998, (04) :60-64
[19]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特征 [J].
曾溅辉 ;
郑和荣 ;
王宁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4) :60-63
[20]   车西地区勘探历程与成果分析 [J].
宋传春 ;
陈昌学 ;
冯光铭 .
勘探家, 1997, (04) :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