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 条
汶川地震区绵竹小岗剑沟泥石流发展趋势
被引:13
作者:
杨东旭
[1
,2
]
陈晓清
[1
]
游勇
[1
]
柳金峰
[1
]
陈兴长
[3
]
赵万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西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小岗剑沟;
泥石流;
发展趋势;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2.06.017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小岗剑沟是汶川地震区内一条典型的泥石流沟,位于绵远河的左测,流域面积1.36 km2,沟床平均纵比降412‰。该沟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多次暴发泥石流,掩埋从沟口通过的汉(旺)清(平)公路,给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地震灾后重建造成重大危害。通过初步分析,小岗剑沟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为:暴雨作用下沟因上游良好的汇流条件而产生山洪→山洪冲刷堆积在沟道内的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小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沿大比降沟道向下运动,因具有强大动能而具有强大冲刷下切侵蚀能力,下切侵蚀下游沟床质以及沟口的老台地→在沟口形成大规模泥石流。地震后4 a内共暴发泥石流10次,将沟口老堆积体下切侵蚀深度达35 m,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50×104m3。目前,沟内仍有固体物质量334.3×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56.8×104m3。如此大量的松散固体物源,使小岗剑沟可能还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泥石流形成因素分析,该沟泥石流活动总体呈强度下降趋势,泥石流活动类型:震后一段时间内为输移控制型、然后为输移控制型向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过渡,最后发展成为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通过这些分析,为泥石流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701 / 708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