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区绵竹小岗剑沟泥石流发展趋势

被引:13
作者
杨东旭 [1 ,2 ]
陈晓清 [1 ]
游勇 [1 ]
柳金峰 [1 ]
陈兴长 [3 ]
赵万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西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小岗剑沟; 泥石流; 发展趋势;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2.06.017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小岗剑沟是汶川地震区内一条典型的泥石流沟,位于绵远河的左测,流域面积1.36 km2,沟床平均纵比降412‰。该沟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多次暴发泥石流,掩埋从沟口通过的汉(旺)清(平)公路,给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地震灾后重建造成重大危害。通过初步分析,小岗剑沟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为:暴雨作用下沟因上游良好的汇流条件而产生山洪→山洪冲刷堆积在沟道内的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小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沿大比降沟道向下运动,因具有强大动能而具有强大冲刷下切侵蚀能力,下切侵蚀下游沟床质以及沟口的老台地→在沟口形成大规模泥石流。地震后4 a内共暴发泥石流10次,将沟口老堆积体下切侵蚀深度达35 m,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50×104m3。目前,沟内仍有固体物质量334.3×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56.8×104m3。如此大量的松散固体物源,使小岗剑沟可能还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泥石流形成因素分析,该沟泥石流活动总体呈强度下降趋势,泥石流活动类型:震后一段时间内为输移控制型、然后为输移控制型向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过渡,最后发展成为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通过这些分析,为泥石流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701 / 70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 [J].
李朝安 ;
胡卸文 ;
李冠奇 ;
马显春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2, (02) :257-263
[2]   “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 [J].
苏鹏程 ;
韦方强 ;
冯汉中 ;
游勇 ;
程尊兰 ;
徐爱松 .
山地学报, 2011, (03) :337-347
[3]   汶川震区映秀镇“8·14”特大泥石流灾害调查 [J].
唐川 ;
李为乐 ;
丁军 ;
黄翔超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1) :172-180
[4]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J].
崔鹏 ;
庄建琦 ;
陈兴长 ;
张建强 ;
周小军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 (05) :10-19
[5]   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 [J].
胡凯衡 ;
葛永刚 ;
崔鹏 ;
郭晓军 ;
杨伟 .
山地学报, 2010, 28 (05) :628-634
[6]   汶川震区北川县城魏家沟暴雨泥石流灾害调查分析 [J].
唐川 ;
铁永波 .
山地学报, 2009, 27 (05) :625-630
[7]   5·12汶川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初步估算 [J].
陈晓清 ;
李智广 ;
崔鹏 ;
刘宪春 .
山地学报, 2009, (01) :122-127
[8]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J].
唐川 ;
梁京涛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51-758
[9]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J].
崔鹏 ;
韦方强 ;
陈晓清 ;
何思明 ;
游勇 ;
党超 ;
李占鲁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04) :317-323
[10]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 [J].
陈晓清 ;
崔鹏 ;
冯自立 ;
陈杰 ;
李泳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1) :106-116